• 34阅读
  • 0回复

走出戈壁——记为我国地空导弹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走出戈壁
——记为我国地空导弹事业默默奉献的人们
张东风 杨抗美 周 斌
举目,一望无垠的荒漠;低头,一块原始的土地。这是一个极好的天然靶场,人民解放军空军西北地空导弹训练试验基地就在这里。
基地司令员张东盛、政委杨行良都是干了几十年的“老基地”。他们带领基地科技人员和干部战士向老设备要效益,让新设备上台阶,为创造一流的靶场,让祖国的“神箭”走出戈壁,默默地奉献着。
坐在对面的这位黑汉,从外貌上看,确实不像那个让“老外”称为“第二个上帝”的大学问家——曹新国,可导弹试验专家、司令员张东盛十分自豪地证实:“就是他!”
曹新国作为中国地空导弹专家,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率团出国考察。国外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高效的管理,着实让考察团的同志们大开眼界。那些天,他们处在紧张和昂奋之中。他们不停地找差距,总结赶超经验。
曹新国在向外国同行们学习的同时,又毫无保留地帮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点。10天时间,排除了20多个复杂的设备故障,解答了100多个技术上的疑问。“老外”被曹新国“震”了,惊喜地拥抱起他:“过去我只信上帝,现在还相信第二个上帝,就是曹先生,您!”
封闭的戈壁历经数十年建设发展后,开始跨进世界一流靶场的行列。中国军人站在自己建设和管辖的靶场上,开始面向世界。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导弹试验。这天,坚守在各自岗位的官兵们,个个全神贯注,精力高度集中。
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领导亲临试验场。
试验开始,实施多目标攻击。目标机按预定时间,飞临靶场上空。第二架起飞!呼地又一架一跃而起。
准备发射!怎么,目标机一架不见了!顿时,试验场区笼罩着一片紧张。当目标机再次从高空云中露头时,航油告枯提示警灯嘀嘀闪起了红光。
怎么办?是再放飞一架?还是……假如……万一……,导弹还没同目标机遭遇,目标先掉下来怎么办?如何向上级交代先不去想,光这价值昂贵的导弹白白地发射出去没结果,责任算谁的?此时,人们的眼光聚焦点全部集中在指挥现场的基地副总工程师邓长进身上。
“不要紧的,按计划进行好喽!”邓长进好像没看到人们眼光中投出来的惊慌,沉稳地做出决策。
成功了!导弹与目标机相遇:稳,准。真是天衣无缝,军委领导同志兴奋地鼓起掌来!
张东盛感激地抓起老总们的手:“只要你们几位总工往试验场一站,我这个当司令员的心里就踏实了。”字字如鼓点,掷地有声地敲在总工们的心坎上。
空军少校、高级工程师、基地技术部某室主任张云卫来基地10年,参加重大试验任务10次,一次比一次干得好。
他们离不开戈壁滩上的事业,戈壁更需要勇于拚搏的新一代“戈壁人”。如今,数千名科技人员和干部战士,人人都成了本岗位上一颗不可缺少的“零部件”。他们当中,73%的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数十项科技成果变成了共和国“神箭”腾飞的助推器,响彻在戈壁蓝天,载入了国防现代化的史册。
在这支向国防科技现代化进军的队伍中,各级领导,干在前头;科研老将,夕阳生辉;科技新秀,朝气蓬勃。近4年来,基地完成了试验项目和科研成果等于前30年总和的70%,有31人被上级评为“优秀知识分子”。1982年以后来到基地的大学毕业生,已有90%以上的人立过功。
今年4月的一天,基地领导正围在桌旁吃饭。“司令,政委,周高工来了!”杨行良政委迅速离座迎到门口,抓住刚刚从试验站赶来的周玉生高级工程师的手不肯松开:“这两天还好吧!”
为实现基地新的腾飞——换代工程,超负荷的工作节奏,使一年四季都在胃部绑个暖水袋的周玉生的胃病更加严重起来。吃了饭就吐,彻夜不眠,疼痛难忍,终于把他拖倒了。
初步诊断——胃癌。周玉生知道后,强挺着病躯坐在机房不走,谁都说不动。他固执地解释:“你们就让我坐在旁边,我说说也行。”
基地司令员、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强行停止了周玉生的工作,将他送往医院治疗。
那天,来火车站送行的人站满了戈壁小站的站台。基地领导依依不舍地反复交代:“好好治疗,我们等你回来!”
死神拽了一下周玉生的衣角,却没留他。手术化验结果:良性肿瘤。几个月后,周玉生重返戈壁。
结婚26年,分居26年,周玉生的爱人、一位知书达理的人民教师,她代表全家向基地司令员张东盛请求:“老周退休后,若是基地还需要他,我陪着他来。”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基地总工程师吴克已经在戈壁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他说:“要是图清闲,我们当初就不会来。现在我们五六十岁还呆着不走,就是为了搞试验,没有试验任务,一天也呆不住啊。”
孙大兴和陈跃,这对80年代才来到基地的伉俪,一个是国防科技大学毕业的聪明小伙子,一个是北京工业学院的机灵丫头。他们踏着老一代基地人的足迹,走进了戈壁,挑起了基地科研试验的担子。
“夫唱妇随”,有时为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两人竟然在计算机房一呆就是几个昼夜,渴了喝几口冷开水,饿了啃几口方便面。
当他们带着疲倦和胜利的喜悦走出机房的时候,基地试验手段现代化又增添了一笔。
翻开基地的花名册,一批批老中青奉献者的名字灿若晨星,夫妇、父子、母女同为“戈壁人”的家庭有100多户。他们把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都系在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上。有的考学到了内地的大学生,毕业后又飞了回来。有的只身一人来的,又将“朋友”、妻子、丈夫从内地“带”到了戈壁。
戈壁向他们张开了双臂,他们也紧紧地拥抱着戈壁。(附图片)
图为基地司令员张东盛(后排右)和政委杨行良(后排左)在指挥所里检查导弹发射的准备情况。
本报记者 陈 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