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一心为民——记山东省冠县大曲村党支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一心为民
——记山东省冠县大曲村党支部
李访贤 吕建中
坐落在黄河故道上的鲁西冠县大曲村,是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由穷变富的。
1981年,村党支部写信向党中央表达他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三年迈出三大步”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中央领导同志看了信,当即派人到村里看望他们,鼓励他们为全国农民艰苦创业奔“小康”带个好头。
接下来的4年,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天天“一身汗水一身泥”地苦干,同时年年增加向农业投入,年年超额完成粮棉增产和交售任务。
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着全国城乡人们竞相闯富路的胆略,也不断扩展着大曲村人的视野。他们每次外出参观,都萌发新的思路,增强攀登新台阶的闯劲。他们跑济南,走天津,到工厂,筹划了一批适合当地特点,有发展前景的新项目。村里首先抓一个拥有400台织机的地毯加工厂,一年的工夫就风风火火办起来了。他们从天津聘来一流技师,很快生产出一流产品,通过外贸渠道销往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美商指名要他们的仿古式地毯。这一来,昔日荒僻古道上的大曲村,如今已开始向农村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迈进。
这里,有一份精神财富特别值得珍视。当年党中央派人和大曲村人座谈时,赞扬了他们艰苦创业,立党为公的精神,并谆谆嘱咐他们: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这条路线坚定地走下去,全村群众就一定会一天天富起来。
大曲村人一直牢牢记着这一点。在困难年月,这里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劳动在一起,事事想在一起。当了30多年干部的老支书赵可尹,带领党支部订下规约:经济条件变了,艰苦创业的革命传统不能变;个人地位变了,立党为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赵可尹更是身体力行,事事做表率,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上级发给他500元奖金,他说工作是大伙干的,荣誉是大伙的,把这笔奖金全用于集体福利事业。年轻的村支部副书记赵宝法被推举为地毯厂厂长,他发扬老支书艰苦创业、廉洁奉公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产品一直保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头一年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出口创汇100多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曲村党支部这面红旗愈显鲜艳,她以党的优良传统培育着新一代,全村上百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以爱国家、爱集体的高昂热情,健步行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