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我于剑外思侠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6
第8版(副刊)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我于剑外思侠骨
余文
剑为侠用。长剑如银蛇般闪耀着白光上下翻滚,仿佛一首激荡的心曲,抒发着壮士的勇猛与豪迈。这便是武打片扣人心弦之处。
新时期的武打影片应该说是从一群秃头和尚杀向银幕开始的。《少林寺》、《武当》、《武林志》、《黄河大侠》、《金镖黄天霸》接踵而来。新时期这些武打影片在紧张的情绪体验中通过复仇和打擂故事渲染了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过去《火烧红莲寺》等片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但新时期武打影片塞给观众的也多是性格模糊的打斗者,不少影片中有剑、有刀、有拳、有腿,却唯独没有侠骨。侠骨不是外表的体貌容颜,而是深藏于内心的一种气质精神,是真正汉子的体现。
真的汉子不应只会不苟言笑,作冷峻状。也无需踽踽独行或乱打一气,更不必学外国佐罗的一套故作高深、傲气。
真的汉子也不能有勇无谋,没有头脑。真的汉子当然亦不是痴子傻子。《神鞭》的傻二、《双旗镇刀客》中的小辫子虽则有一绝招,但他们在戏中的稚气和不谙人事,不会让人承认为汉子。
我的心底总是这样构想武打影片主人公那一副铮铮侠骨的:他虽历经磨难、离家别妻、失儿葬母,却能昂首向前,不气馁;虽遭打击报复,能心底坦荡坚持正义,坚信明天的美好;他以国家大业为重,抛弃私情、宿怨;为了寻求目标的达到,跋涉千里,不屈不挠。
也许,这想法过于完美。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记载的不必是生活的原本,胶片中包容的是理想的人物的“白日梦”。在几十分钟观赏过程中,观众将获取一种轻松、愉快以及生活中不如意的补偿。侠骨正是人们寻找“英雄”的最终结果。从意识形态角度考虑,侠骨的内涵和构想不仅是真汉子潇洒风骨的体现,实质上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千呼万唤的民族精魂。
生活中的人需要支撑,需要力量,需要精神和理想,这是于剑外思侠骨的根本所在。
武打影片可以无剑,无刀,无拳,无棍,唯独不可无侠骨。
挥剑向处,显示的应是一派自信、刚勇,铸就的是正义的不屈与伟岸。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房管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