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若教梼杌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0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若教梼杌在
曹宪文
阳春三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到洛阳白马寺,会见了如今在社会上已经有点名气的年轻和尚印中,并与之亲切交谈。应印中和尚及寺内众僧之请,他还题诗一首,诗曰:“天下重一马,千秋护两坟,若教梼杌在,应记楚桑门。”朴初居士,既为佛学家,又是诗人,在佛吟诗,以诗言佛,有深意在焉。
为白马寺题诗,总得说说白马寺吧。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是写这个寺庙的。相传,东汉明帝派人赴西域去求佛法,在月氏这个地方(今阿富汗东部)遇上了来自天竺(今印度)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于是就用一匹白马驮着经卷,把他俩迎归洛阳。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就是以此马命名的。“一马”,说的就是这匹驮经的白马。正是:万水千山,负重跋涉,功劳不小,天下所重。吴承恩写《西游记》中那匹驮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玉龙马,说不定就是以它为“模特儿”的。“两坟”,说的是白马寺门内两旁有两座坟——摄摩腾、竺法兰之墓,自东汉至今,已经度过近两千个春秋了。
第三句中的“梼杌”为何物?它是古代的一种凶兽。东方朔写的《神异经》中有记载:“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古人常用它比喻恶人。明末和清末有两部小说,就是以“梼杌”取名的。一曰《梼杌闲评》,写的是明末太监魏忠贤一伙祸国殃民的丑行。一曰《梼杌萃编》,写的是清末封建官场腐朽淫糜的生活。这两部小说,都是以揭露“梼杌”式恶人为主旨的。在当今的社会里,也还存在着“梼杌”式的恶人。贪污犯,诈骗犯,盗窃犯,行凶抢劫犯,贩毒犯,人口贩子,等等,均属此类。
这类“梼杌”式恶人,在今天的社会总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很小。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以下两点:第一,此辈的绝对数并不小。在拥有十一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这类人如果以千分之一计,全国就有百万之众,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第二,此辈的危害性极大,千万不可小看。它们挂着“人面”,张开“猪口”穷凶极恶地“啃”国“啃”民,腾起“虎足”肆无忌惮地“踩”民“踩”国,摆动“丈八长尾”以“搅乱”民心,“搅乱”人世,“搅乱”经济建设,“搅乱”改革开放。可恶!可恨!“梼杌”,不是又名“傲狠”、“难训”吗!对付那些“傲狠”、“难训”的人间“梼杌”,只能“硬”,不能“软”。解放战争年代,我们对敌军常用“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之”这句话。对于今日之“梼杌”,如果企图很快就“彻底、干净、全部地”把它们扫除掉,恐怕是不大切合实际的;但是,为了净化大千世界,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前进,对“梼杌”的打击,这一条——态度“坚决”,行动“坚决”,措施“坚决”,却是必须做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