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半球”的“大”与“小”——记广东半球实业集团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半球”的“大”与“小”
——记广东半球实业集团公司
本报记者 王彦田
20年前,广东湛江的一家街道小厂,抛下锄头、铁笼子类的老产品,开始涉足中国家电制造业。20载风雨兼程,这小厂已成长为国内赫赫有名的家电集团——广东半球实业集团公司。半球集团年销售额超过4.3亿元,出口金额1500万美元,已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行列。
难能可贵的是,从“小草”变成“大树”,“半球”没有要国家的巨额投入,而是面向市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
小商品与大市场
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半球”在起步之初,提出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指导思想。
“半球”分析,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一些附加值高的“大件”产品上,而技术要求和附加值不很高的小商品,竞争则相对缓和。但这些小商品大都是人民生活必需品,商品小,市场却不小。“半球”在起步阶段,决定把生产适销对路的小商品,作为企业集团发展的主攻方向。
“半球”先生产日光灯支架,后开发出电饭锅,两个起家产品很快在市场畅销,其中,支架产品在同日本、台湾厂商竞争中,出口量由50万条上升到150万条。
初战告捷,“半球”对自己的产品战略增强了信心。从“六五”到“七五”,“半球”不断拓展小家电系列产品,同时,提出了“以多取胜”。
“半球”的产品可算是一个“大家族”,有制冷、电热、燃气、降温、照明、清洁美容、电工等7个系列160多个品种规格,在国内家电企业中别具一格。
“多”体现了为消费者着想。如“半球”电热器具,就有煮饭系列、烧水系列、炒菜系列、烧烤系列、取暖系列、消毒系列,每个系列都有不同品种和几个规格。
“多”是“此处不亮彼处亮”哲学在市场竞争中的运用。支架产品销量下降,增产电饭锅;电饭锅受阻,增产电炒锅。除非市场没有需求了,否则总有产品是畅销的。半球集团总经理李秀森说:“产品单一是企业的大忌,即使是名牌产品也不是‘永’字号的,不少企业垮就垮在这上面!”
大集团与小企业
企业的产品战略,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做保证。好比踢足球,你要执行“以攻为主”战略,队员站位就是前锋多;要执行“以防为主”战略,就要后卫多。队形与战略不协调,很难赢。“半球”做到了这个协调。
与“小商品,以多取胜”相适应,半球集团虽大,它下属的企业却不大。它下属30多个企业,每个企业多则几百人,少则几十人,每个企业生产一个或几个产品。
半球集团现在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市场变化而不断演变成的,他们称为“企业裂变”。第一次裂变是组建集团后,把分厂改为7个产业公司,把事业制职能部门改为4个经营性子公司,母体公司也裂变出了11个子公司。
半球集团内的管理也是统分结合的。“统”:集团内实行计划、经营、核算、盈亏、纳税“五统一”。李秀森说,统是为了形成利益共同体,避免“大难来时各自飞”,形成强大的整体实力。“分”:集团对子公司下放六项权力,即生产调度指挥权,劳动招工权、人才选用权、辅助材料采购权、超计划产品收益支配权、自有资金使用权。分是为了发挥多方面积极性。
“半球”集“大集团与小企业”于一身,既具有“船大能冲浪”的优势,又有“船小好调头”的好处。“半球”摆脱了单一企业的缺陷,“七五”期间,销售额达到18.6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了5倍。
灵活的组织结构,使“半球”的每一个企业专业化程度很高。工人熟练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一个电饭锅,100多个零部件安装,其中工资成本只有3元多钱,这在劳动工资较高的广东是个奇迹。
扩张优势、应变能力、专业化生产,最终形成了半球集团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半球集团核心企业的固定资产已达到1.12亿元,比“六五”末翻了一番,比集团组建之初增加了80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