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访茶厂谈茶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1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访茶厂谈茶经
本报记者王庚南
早就听说云南是茶的故乡。不久前我来到云南采访,真切感受到“茶乡”名不虚传。
驱车来到下关茶厂。向导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于茶树生长,茶树种植面积在全国排第二位,茶叶产量排第六位。普洱茶、滇红工夫茶、滇绿、沱茶等是云南的名茶。而下关茶厂又是生产云南沱茶的著名老厂。内销沱茶两次获国家银质奖。外销“中茶牌”沱茶,在西班牙国际食品节上两次获金冠奖,在法国、西班牙、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减肥茶、美容茶、窈窕茶、益寿茶之美称。
当谈到茶厂效益时,冯炎培厂长以喜忧参半的心情说,近几年,厂里生产不断发展,茶叶销量增加,效益也不断提高,年产量达到3500多吨,利税可达580多万元。但增收主要靠边销和出口。去年出口茶叶300吨,创汇近百万美元,相当于全年利税总额。内销茶叶虽然数量不小,但利润微薄,不仅不能使茶厂增加收入,而且不利于刺激茶农在茶园种植、改良品种、及时采摘、提高初加工水平上下工夫,影响了茶叶生产的良性发展。冯厂长特别强调价格对生产的反作用。他说,解放前夕,茶叶价格陡降,低到一顶毡帽可换一驮(30公斤)茶叶。致使茶厂倒闭,茶园荒芜。由此可见市场和价格对生产所起的作用之大。云烟之所以能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除了与茶叶不可比的因素外,市场和价格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
云南茶价偏低,是同省外的茶价比较而来的。在北京的茶叶店里可以看到,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铁观音,500克标价百元、数百元甚至近千元。而上好的普洱茶价格,却很难与它们为伍。
物价低,本是好事;地区有差价,也属正常。但前提是价格必须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没有损害。茶厂厂长们的苦衷正在于此。事实上,价格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影响到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据云南省统计局公报显示,1991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中除粮食外,茶叶产量比上年增长仅6.5%,增幅最低。
云茶价格偏低,因素固然很多。有其历史的原因,有受整个物价水平制约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能以名牌产品去占领广大市场而获取高效益。这个自身后天不足的因素包括品种改良、初加工水平、精加工能力的限制等,因而不能使成品茶上高水平、高档次,创出能够在全国打得响、受欢迎的名牌产品。无名牌,就占领不了市场;不优质,自然无优价。只有像云烟那样,努力提高质量,增加优质高档茶的产量,创出自己的名牌产品,以优质优价来获取高效益,才会有出路。
采访中,记者与茶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多次交谈。不少人认为,要使云茶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必须要有一套优惠、鼓励发展茶叶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一套生产、加工、销售的系统工程。如茶农与茶厂联手合作;茶厂与市场联手经营;内销扩大云南以外的国内市场,边销占领西南、西北市场,外销提高档次,站稳继而拓展国际市场等等。
在昆明,听省里有关同志讲,省委和省政府已有规划,力争在“八五”期间把云茶搞上去,使其逐步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