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我迷恋儿童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1
第8版(周末)
专栏:百家艺话

我迷恋儿童世界
□王君正/文
关心我的朋友总是问我下部片子拍什么题材。踟躇一番之后,我会列举这样、那样的许多主题,其中有可以实现的,也有几乎不可以实现的。但是从内心深处,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女性导演、一个母亲,我更加迷恋那如一汪清水般不着尘埃的儿童世界,更加喜欢那一双双童稚的眼睛。我对朋友们讲,我想拍儿童片……
时光荏苒,从我拍第一部影片《苗苗》开始,十年在倏忽之间过去了。其间除《应声阿哥》之外,我拍了《山林中头一个女人》、《大侦探》、《女人TAXI女人》等八部成人片。每一次创作的辗转辛劳,都会使我将儿童片的拍摄理想化,以至于渴望那一方净土,于是我拍了《天堂回信》。
《天堂回信》讲了一个简单而又动情的故事。生与死、爱与永恒,这些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支离破碎了的概念,在一个孩子和一个垂暮老人的世界里荡起了一曲动人的歌,展示着人类久远以来的梦。
尽管影片朴素、平淡,但真切、温馨,一只自制的风筝,一辆常见的小三轮车,两只逗人喜爱的荷兰猪,黑红分明的象棋,悦耳动听、叮咚作响的风铃,小录音机里的儿歌“排排坐,吃果果……”,爷爷左上衣口袋里的急救盒,还有那个从邮局退休了的胖爷爷和那个叫晨晨的5岁的小男孩以及闯进爷孙二人世界里的天经地义地要将母爱播撒的妈妈,这一切构成了影片独立的天地。这样一个简单的家庭构成中,爷孙俩像朋友似地生活着。中国传统的长幼尊卑纲常伦理在这里完全不存在,并不是孙子成熟到了足以与爷爷平等的地步,而是爷爷某种程度的返老还童和孙子模仿大人“过家家”的游戏在这一定情形下达成了和谐。当与爷孙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妈妈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时,爷爷为孙子闪光的前程和未来着想,理智地决定走出了孙子生活的世界。孙子从感情上自然无法接受,当爷爷平静地离开人世之后,孙子用风筝向天堂寄出自己送给爷爷的生日卡,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念。
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里发掘出一个深奥的主题和什么微言大义来,这不是我的奢望。我认为电影重要的功能就是表现人类美好的东西。如果影片能够表达出一个孩子对各种爱的本能反应,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能够有刹那间浑然忘我的境界,作为导演,我将感到无限欣慰。
由于看多了现实生活中长辈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宠惯,在处理爷爷和孙子的关系时,我希望不仅有血缘上的亲情,更多的是朋友式的平等,孙子固然要尊敬爱戴爷爷,爷爷也应该尊重爱护孙子,这样,两人在相依为命中,彼此都有人格的渗透和道德的渗透,在合谐与理解中,构筑起几乎有点脱离现实的理想的祖孙关系。我希望提供一种也许并不新鲜的信息,让我们的孩子站起来,走在他们的长辈身旁,而不是躺在长辈的怀里。
爷爷对死亡的理解,也是影片刻意强调的一个方面。老人那诗意的解释,是他达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孙子给爷爷的生日卡通过风筝送入天堂的举动,对他,对观众,都是一种情感上的抚慰。谁能不老,谁能永存,只有爱,是天地间永远的牵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