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经济腾飞的动力——山东省职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按:“磨刀不误砍柴工”。抓职工教育,尽管不像抓其它事情那样容易在短时间内见效,但如果真下功夫抓了,其效益则是长远的、巨大的。山东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劳动效率提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技术可以引进,但工人不可能引进。因此,经济腾飞,通过抓职工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就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这也是山东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经济腾飞的动力
——山东省职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实
刘大星 傅泉
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七五”期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递增9.3%、9.2%、16.6%,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89至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第二位,而且做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到山东考察过的同志,对山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和发展职工教育,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产业大军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山东是一个工业大省,有国营、集体企业职工720万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960万之众。山东省的领导同志认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劳动大军,是振兴山东经济的根本大计。为此,在实施“科教兴鲁”的过程中,他们一手抓在校“接班人”的培养,不断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一手抓在职职工的培训,大力提高“当班人”的文化科技素质。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在听取职工教育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职工教育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近些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几次召开会议,下达文件,对职工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规定。
建立统筹规划、管理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省里成立职工教育办公室,各市地、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省直部门设立教育处,大中型企业设立教育处或培训中心,小企业有专人负责,全省共配备了2万名职工教育管理干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职工教育管理体系。省政府还规定,把职工教育纳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作为6项必包指标,与其他经济指标一起考核和奖惩,并作为企业升级、技术进步、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烟台、济南、枣庄、潍坊等地市还颁发了《职工教育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使职工教育走上了以法治教的轨道。
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职工教育建立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机制。省政府规定,职工教育的经费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属于企业技术进步项目的培训费用,在企业自有资金中列支;工会会费按25%—37.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10年来,全省投资20亿元,新建校舍302万平方米,建起包括职工高校、职工中专、职工学校、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2082所,形成年培训能力为100多万人次的高、中、初三级培训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经济管理、技术部门、普通学校抽调懂经济、懂技术、熟悉教学业务的人员充实职工教师队伍。全省共配备了1.9万名专职教师和4万名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结合企业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了“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任职”的持证上岗制度。为鼓励职工岗位成才,还实行了工人考工晋级制度。自1987年以来,全省已有7428名技术工人经过培训考核被聘为技师。全省每年有20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类学习,企业办学面达80%以上,年培训率达30%以上。
许多地方和企业都把职工教育作为“立市之本”、“兴企之本”来抓。招远县先后投资3200万元,建起了28处职工学校和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干部、工人18万人次。威海市10年来用于职工教育的总投资达6000多万元,累计培训职工78万人次,全市每年有10万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据该市有关部门用劳动成本换算法计算,1988年至1990年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18.45%是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取得的。
岗位为本,技能为主
“面向企业,服务经济”,“实际、实用、实效”,是山东省职工教育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原则。他们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多层次、多形式、不拘一格地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了职工素质。
上岗前培训。对所有新进厂职工进行以职业道德、岗位规范、操作和安全规程、岗位工艺要求等上岗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劳动技校、职业学校毕业的新职工上岗前也要再接受一次强化训练,以适应上岗的要求。1984年,齐鲁石化公司围绕30万吨乙烯工程上马,从“双补”入手,对上万名“娃娃兵”、“占地兵”、“顶替兵”和上千名班组长、数百名车间主任按专业、工种开展上岗前培训,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实战演习集团练兵活动和反事故演练活动,为30万吨乙烯工程一次开车成功奠定了基础。目前这种培训已在全省各行业全面展开,仅1991年就培训40多万人次。
岗位规范化培训。按岗位规范要求,对全省近万名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23万名一般干部和46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任职资格岗位培训。在工人培训方面,全省已有25个主要行业1114个工种的1754个岗位制定了岗位规范并开展了培训。胜利油田创造的“划岗升档培训”、齐鲁石化公司创造的“星级管理培训”、博山水泥厂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培训”等培训方式已在全省逐步推开。
超前培训和转岗培训。围绕引进项目、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岗位转换,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潍坊柴油机厂1985年为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斯太尔发动机,引进了1000多台(套)设备,其中有1/3是数控高精密设备。厂长齐联郡提出,把职工培训作为“第一道工序”来抓,在设备进厂前,将新产品生产工人分为8类337个岗位,按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同时对13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近2000名有关人员全部达到了上岗要求,整个项目提前一年通过国家验收,1.3亿元的投资很快发挥了效益。
不拘一格、卓有成效的岗位培训,造就了一代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也成就了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企业。青岛橡胶九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1986年这个厂在产品由统包统销转为自产自销的紧要关头,及时举办了有120人参加的“市场销售应用培训班”,开设市场学、营销学、税收税种、财务管理和国际贸易常识等课程。使这些过去只会算算帐、开开发票的普通职工,很快成为能独立销售、洽谈生意、签订合同的法人代表。他们像滚雪球一样,在全国29个省市建起了709个销售网点,并同美国、加拿大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客户建立了贸易关系。这个厂还年年在厂内举办“胶鞋设计培训班”,举办“胶鞋设计大奖赛”。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脱颖而出。目前该厂新产品开发部的20多位设计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
山东省10年累计培训职工1500万人次,各类职工院校向生产第一线输送了30多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全省工人队伍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两个学年以上,实际技术水平提高了两个等级以上。
乡镇企业受益匪浅
被誉为“半壁江山”、年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山东乡镇企业,从起步的那天起就得益于职工教育。遍布全省的2300多处企业职工文化技术学校,上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下连车间、班组,对一线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工程技术人员和厂长、经理,层层开展培训,加上职工学历教育,使几百万昔日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威海市木工机械厂,以前只不过是蒿泊镇上只有3台空气锤、几盘红炉的铁木器社,而今却发展成为年产值达1.4亿元的全国最大的木工机械厂,并成为全国乡镇企业中仅有的两个国家一级企业之一,其成功之道就在于抓了职工教育。1985年,该厂厂长、优秀农民企业家夏春良从山东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威海市科协请来教授、专家,在厂内举办了单科证书班、职工中专班和职工大专班,培养大中专毕业生200多名,接受岗位培训的管理人员、技术工人上千人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