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瑶山,孕育着新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3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

瑶山,孕育着新的希望
邓余保
百里瑶山胜似画。绵延起伏的群山,如大海汹涌的波涛,气势磅礴,令人惊叹。走在山中,只见满岭的青杉撩云,遍山的翠竹摇风;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河,日夜不停地把瑶山的欢乐带出山外,带去远方。到处充满盎然的诗意。但我无心观赏大自然的杰作。我的目光聚焦在山腰或谷底那一幢幢色彩鲜艳的楼房上。那是近几年来新建的钢筋水泥结构教学楼。这些耸立在林海中的新楼,如镶嵌在绿绒上的珍珠般引人注目。
我走进务江乡中心小学。它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水库岸畔,三面环水,风景优美。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和一座三层的学生宿舍,各据一方。楼前是水泥铺就的球场。教室的地面铺着水磨石花砖,上面吊着电风扇。红漆课桌摆得整整齐齐。仪器室里,有大彩电、放像机、投影器、感应起电机等价值一万多元的教学仪器。图书室里,书架油漆得锃光发亮,3000多册书籍摆得有条不紊。学生宿舍里,双层木架床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看着这一切,我疑心自己不是在瑶山,而是走进了一所城里的中学。在我连声称赞时,江华县教委的同志说,像这样比较标准的寄宿制中心小学,在江华已不是一所两所,而是几十所。一些学校所在的乡政府还为寄宿的学生统一购置了毛巾、饭盒、口杯、牙刷等。
江华县的教育事业原来一直比较落后,办学条件很差。1985年以前,全县721所小学,校舍总面积16万多平方米,大多是土砖墙或干打垒,一、二级危房占27%。137个班没有教室,借住在破庙、仓库或民房里。10%的学生没有课桌。一个冷雨飘洒的冬日,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下乡检查工作,在一个村里,看到老师打着伞讲课,学生戴着斗笠听课;他的眼泪顿时涌了出来:“太亏孩子们了,改造学校危房要当防洪抢险来抓。”不久,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发动群众、艰苦建校的决定,一个群众集资建校的热潮在百里瑶山兴起了。瑶族群众不再相信“埋石成金”之类的神话,他们需要文化和科学。于是,准备结婚的钱拿出来了,甚至卖鸡蛋的钱也拿出来了。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全县新建了442所学校,加上经过修整的旧校舍,总面积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而且大多数是钢筋水泥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瑶族同胞的生活有了改善,但他们大多数还居住在杉树皮盖的简陋的木板房里,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不过,他们虽然居住在深山里,高山并没有挡住他们的视线。他们的外表像大山一样朴实,内心也像大山的蕴藏一样丰富。他们的心中,装着瑶山的未来,也装着祖国的未来。他们说,不等不靠,艰苦建校,培养孩子们读书,为瑶山争光。这就是他们的信念。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一切困难都在他们面前低下了头。
在瑶山,我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上塘村民组12户人家,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到了70年代,这个组还没有学校,孩子们读书要到乡政府所在地去,来回40多里。一个星期六,五个学生从学校回家,可在半路上天就黑了。孩子们便在树上过了一夜。父母们心疼了,只盼望自己能建一所学校。可那年月,饭都吃不饱,只得委屈孩子们了。改革开放以后,瑶山里的同胞手上有了一点积蓄。可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建住房,买电视机,而是建学校,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上塘村民组为了给八个读书的孩子和教师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不仅人平均集资200元,而且男女劳力一齐到山下五六十里之外挑运河沙。那一张张带着微微体温的人民币,那一行行浸满汗水的足迹,含有多少情,多少爱,寄托着多少希望和期待!
终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落后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变。1989年,全县普及了初等教育。如今,全县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90%以上。
谁说瑶山还没有摆脱愚昧的阴影,请来看看瑶山的学校吧。那是瑶山希望和未来的摇篮,瑶山的新一代正在那里茁壮成长。明天的瑶山,能不更加秀美迷人吗!(作者单位: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附图片)
新装 陈艳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