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飞驰的舞台——山东省聊城地区京剧团大篷车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3
第8版(副刊)
专栏:

飞驰的舞台
  ——山东省聊城地区京剧团大篷车见闻
朱希江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影视、歌舞、卡拉OK以及多种现代艺术的竞争和冲击,戏曲舞台的冷落给地方剧团带来诸多困难,在生存和发展面前,京剧团的出路在哪里?聊城地区京剧团的老团长刘石林,苦苦思索,会同剧团一班人经过缜密的论证分析,认识到:聊城地区京剧团有一批水平较高的演员,近十年来曾走遍大江南北七省二市近三百多个场地演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城市剧场冷落,80%的农村观众却有着传统的欣赏习惯和渴望看到大剧团名演员的心理,京剧团下乡肯定大受青睐。于是,他们精心设计制作了一部特大型汽车,闯开了新时代剧团下乡的新路。
今年春节伊始,寒风料峭,一辆崭新的特大号汽车开出了鲁西历史文化名城聊城。高大的车身,俨然一节火车车厢,在鲁西大地上飞驰。紧跟其后的是一辆可容50人的大轿车。偌大个剧团,全体演职员,连同舞台、布景、道具、灯光、音响、锅碗瓢盆、服装被褥……全部行当,两部汽车就彻底解决了问题。
在远离聊城一百多里的康庄,汽车停在一个宽敞的麦场上。演职员们跳下车就忙碌起来:车厢的挡板打开了,高大的帆布篷牢牢地撑起来罩住总面积一百多平方米的前台和后台。不足两小时,一座现代化的大舞台,竟神话般地耸立在人们眼前,闻讯赶来的群众,指指点点,赞口不绝。
等到夜幕降临,锣鼓一敲,大喇叭一响,三里五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把舞台前挤得满满当当的,悠扬的音乐,色彩斑斓的灯光,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为偏远的乡村带来欢乐和振奋;舞台前的人山人海,是对文艺工作者为群众的热心最好的报答和鼓舞。
从正月十四下乡演出,到麦收大忙,聊城地区京剧团这座飞驰的舞台,已经在临清、冠县、聊城、莘县巡回演出六十余场,在山东省百团下乡的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观众已达十二万人次。剧团不仅带给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玉堂春》、《挑滑车》等,还为配合计划生育宣传,移植了七场现代京剧《传孙楼》,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他们每到一地,还专门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演出。老人们感动地说:当年的庄户剧团又回来了。
聊城地区京剧团,为了党的文艺事业,在戏剧低谷中勇于开拓,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在演出收入减少,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征得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自己绘图、跑资金、跑工厂,特型车制成后,800米的帆布大篷,是演员们一针一线缝制成的;两座大车库,是演员们一砖一瓦垒成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的热情,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发扬。
大篷车走出了一条智慧之路,它把演出舞台和运输工具融为一体,在流动与固定、临时和永久之间找到了结合部,收获的是千百万群众的欢乐,节约的是时间和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