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汾酒事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4
第2版(经济)
专栏:

汾酒事业
本报记者 阎晓明
山西汾阳城北,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那便是美酒飘香的杏花村。如今,以村闻名的汾酒,与以酒闻名的杏花村已经融为一体,成为年创利税达2亿元的国营二级大型企业。厂陈列室里那一尊尊金光闪烁的金杯,记录了从1949年起,汾酒厂走过的光辉历程:在国内外各种评比中,共获得国际金奖2个,国内金奖20个,并获得了民意测验信誉杯。1986年荣获国家首届颁发的管理最高荣誉奖——国家质量管理奖,汾酒厂成为酿造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四三三”理论
质量,是汾酒得以声名远播、长盛不衰的根本。现任厂长常贵明这一代汾酒厂的人,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汾酒质量管理上著名的“四三三”理论。“四不能”即:任务再重,质量第一的思想不能变;困难再大,抓质量的劲头不能松;人员再紧,抓质量的班子不能散;工作再忙,定期的质量工作会议不能改。“三为主”即:质量与产量发生矛盾以质量为主;质量与生产条件发生矛盾以质量为主;质量检验与生产发生矛盾以质量检验为主。“三不放过”即:出了事故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分清不放过;改进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围绕这个思想,汾酒厂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
质量否决权制度便是其中的一种,这项制度规定:以吨酒为单位质量检验达60分,一吨酒算0.85吨;66—70分算1吨;85分以上,1吨酒以1.3吨计算;如果质量检验在60分以下,以0计算。这项有点苛刻的制度,却得到了全厂职工的拥护。由厂长直接领导的质量检验队伍是酒厂质量的铁面把关人。从酒的原料入厂,每道关口都有专职和兼职的质检人员把关。只有他们签字画押后才能转入下道工序。全厂设有4个内部信息站和6个外部信息站,及时传递、分析有关质量的信息。成千上万箱酒出厂后,无论在哪方面出了问题,从成装车间的记录上都能查出具体责任者。
为了把质量管理渗透到生产的每个环节,汾酒厂从抓质量立法入手,建立健全了以产品标准为龙头、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为基础的企业标准体系。为此1989年,他们一次投资12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设置了702个检测控制点,配备了各类计量器具2000多台,还建立了能源微机管理网络系统,可随机显示酒缸中的酒温、重量、容积等。有关质量的故事,人们能讲出许多。一次,厂里把顾客的投诉信集中起来,进行了巡回展览。这次教育突出一个主题:生产厂家1%的问题,具体到一个顾客身上就是100%的问题。
酒与人
《汾酒报》上有过一次长达数月的连载,介绍了上百个为汾酒事业呕心沥血的职工。汾酒厂的人们明白一个道理:酒出问题的时候,肯定是人出了问题。有一段时间,汾酒质量下降。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那阵子工厂6年内换了7个厂长,而且出现过厂长栽树,书记拔苗的事情。常贵明这届领导上任后,总结出了这样一套领导班子的“关系学”:四解、四合。所谓四解即:领导之间要理解、了解、谅解、调解;所谓四合即:配合、结合、联合、适合。
党委书记吴寿先原来是厂长,常贵明是党委书记。实行厂长承包制后,两人换了个。有人说,“什么吃香老常当什么,老吴总是配角”。吴寿先笑笑用中国女排与世界明星队的比赛为例解释道:“就个人水平说,中国女排不一定比明星队高,却赢了球,道理并不复杂。中国女排整体功能发挥得较好,明星队却配合不协调。我们厂的领导班子就是讲整体结构。既有开拓型的,又有实干型的,也有智能型的,几个偏才凑到一起成了大全才。”
高素质的领导,带动了一批高素质的工人。一个叫任志明的班组长在《汾酒报》撰文谈到他的工作方法、用人之道时这样讲:贴甑工遭怨多,要选性情温和的人;推车入料讲时间,要选性急体壮的;交酒工要选稳重、老成的,如果马马虎虎把酒洒了,一天一斤,一月就是30斤;清扫渣厂要选农村来的,他本身就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一天多扫一斤,一月就是30斤。别看这道理讲的浅,其中蕴藏着一种暖融融的主人翁意识。
是什么使工人对工厂产生如此真挚的感情?常贵明说:“要想工人爱厂如家,工厂首先要像个家。”几年来,汾酒厂为职工修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住宅,实现了煤气化、暖气化,单身宿舍实现了公寓化。修建了有游泳池、足球场等设施的文体活动中心。当着工人从工厂中感觉到一种温暖、看到一种希望时,他们便会把自己当做工厂的一部分了。据统计,1987年以来,全厂参加质量培训的职工达90%,共提合理化建议722条,创经济效益1315万元。
自豪的笑
一位日本商人在汾酒厂品完酒后,准确地道出了各种酒的酒名、特征。日本人得意地笑了,汾酒厂的人自豪地笑了。
汾酒厂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1987年以来的5年间,汾酒厂创利税6.8亿多元,人均创利税5.43万元;平均每年创汇420万美元,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固定资产原值达1.3亿元,相当于4年挣回5个汾酒厂,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效益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另一方面,他们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组建了企业集团,兴建了包括饭店、商场在内的“汾酒大厦”,走上了生产、科研一体化,工商、工贸一体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依靠输出管理和技术优势,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十几家中小型企业。
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有了长足发展:引进了两条自动罐装生产线,实现了一条龙生产;引进了色谱分析仪、显微镜等现代化设备,电子计算机广泛运用于生产过程。汾酒的种类也发展到4大类、13个品种、6个系列、64个花色……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已经矗立在汾河岸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