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无悔的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无悔的追求
张东文 晋鹰 窦益山
编者按:钟玉征同志是我党我军自己培养的防化专家。她勤奋学习,锐意进取,顽强拚搏,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搞上去的今天,更需有大批像她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相信,如果你读了这篇通讯,你就会得出一定要向她学习的结论。
(一)
1991年3月4日。联合国化学裁军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专家会议。代表着当今世界防化最高科技水平的15个国家、16个实验室的专家们围坐在会议桌旁,交换着各自参加国际化学裁军核查第二轮对比实验的结果。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一位默默坐在角落里的中国妇女。她就是中国防化专家钟玉征。
当大会主席芬兰的瑞德博士宣布各参试国的编号,大家知道做得最好的6号实验室是中国的时候,会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钟玉征的身上,接着响起了一片掌声。各国专家走向钟玉征,向她表示祝贺。东道主瑞士尼卡实验室主任布鲁诺博士说:“中国的工作非常出色,希望我们今后加强合作。”芬兰的海索博士笑着说:“我们非常惊异,你们的仪器并非最先进,但工作最出色。”
第二天,会议临时增加了一项议程:请钟玉征代表中国发言。钟玉征激动地走向讲坛,她知道她讲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化学公式。各国防化专家都清楚地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的强国之间因害怕对方的化学报复,都不敢贸然使用化学武器。唯有贫困落后的中国受到日本多达1241次化学武器的袭击,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中毒伤亡。钟玉征挺直腰杆侃侃而谈,她在向世界宣告:中国防化科技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中国人民在化学战面前束手挨打的历史永远一去不复返了。会议结束时,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的代表库伯博士,对中国人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二)
1950年,钟玉征参军入伍,成为我军第一代女防化兵。
50年代,我军防化教育刚刚起步。年轻的钟玉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每次搞模拟毒剂侦检,她总是第一个走进毒场,仔细观察施毒后的情况变化,认真体会每个动作要领,防毒衣一穿,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她开始注意世界先进国家的学术理论,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营养。为了便于消化吸收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精通英语的钟玉征坚持学习俄语、德语,这为她后来查阅外文资料提供了方便。经过艰苦努力,她与其他同志合作,编撰出了我军第一本《毒剂分析》教材,为我军毒剂分析化学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1985年,钟玉征应芬兰专家米缺宁教授邀请,出席了赫尔辛基毒剂核查法讨论会;1986年,她的学术论文《配位化学在毒剂侦检中的应用》在第二届防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我军的防化科研水平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
一次,钟玉征从一本7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材中,发现了现代讨论有利化学的新体系。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内容也需要建立新体系。为了查阅浩繁的文献资料,她往返于北京图书馆和科研单位,常常是天刚亮就动身,晚饭前才赶回。一个冬天的上午,天气格外冷,钟玉征来到北京图书馆,但她想借的两本书正好都借出去了。一看时间还早,她立即来到一家饮食店买了个面包,围着店里的火炉匆匆吃完,就往中科院情报所赶去。当时已是中午11点,她要借的资料人家不许带走,复印的时间又过了,她二话没说,趴在桌子上就抄,接着又跑到另外一个单位,借阅有关资料。就这样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往返数千公里,系统地查阅了美国1917年到1979年出版的《化学文摘》,阅读了大量文献,摘录了100多万字的参考资料。
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探索、追求,她为我军防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与其他教员合作,新编了《毒剂侦检分析化学》教材,写出了十多万字的讲义,初步形成了我军毒剂分析化学教学的新体系。此外,她还和两位教研室主任合编了一本《科技文献检索》,很受新教员和学员欢迎。
她的十几篇论文在荷兰、瑞典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使我军的防化事业打破封闭,走向世界。
(三)
1961年,国家遭受严重困难。钟玉征却在这个时候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但是,一场浩劫,使钟玉征的誓言经受到真正的考验。由于她出生在香港,父亲是资本家,许多亲戚都在国外,再加上丈夫是清王朝肃亲王的亲孙子,于是“文革”期间无辜被批斗、游街,下放“五七干校”喂猪做饭多年。
工作的权利虽然被剥夺了,但信念的火种依然在胸中燃烧。她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外语,并让妹妹专门从香港给她寄来英文版《红星照耀的中国》,一面学习英文,一面练习翻译,为重新工作作知识上的储备。
1987年,瑞典国防研究院院长瑞贝克少将访华,要在总参谋部防化学院作学术报告。由于专业性强,一般的翻译很难胜任。此时钟玉征挺身而出,担任现场主翻译,将外军防化科研新趋势、新成果流畅地介绍给全院教员和学员。她对世界防化科技前沿的熟知程度,给瑞贝克少将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个长期封闭的国度里,竟有思维如此开放、目光密切注视世界的军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钟玉征与在美国的姐姐、姑姑,在香港的父亲、弟妹相继恢复了联系。父亲后来不幸去世,钟玉征竟然没来得及见上一面,她捧着弟弟、妹妹寄来的照片失声痛哭,照片上父亲的墓碑旁刻有她的名字,坟前是弟弟、妹妹代她敬献的鲜花。钟玉征怎么也没料想到1948年与父亲的分手竟成永诀。但是她想,中国一天天强大,不正是父亲平生最大的心愿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