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3阅读
  • 0回复

获奖之后话家教——访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获奖之后话家教
——访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本报记者 贾西平
5枚金牌在摄影灯下闪闪发光,5位中学生的脸上挂着笑容。他们是广东江门一中的陈涵,湖南师大附中的李翌、河南开封高中的石长春、湖北潜江江汉油田广华中学的张霖涛和湖南沅江一中的罗卫东。
由这5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队,在芬兰第23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5位选手全部夺得金牌。
人们在为选手们勇夺金牌为国争光而高兴的同时,也羡慕拥有这样好的孩子的父母。了解一下家庭教育对这些孩子们的影响,对作父母的或许会有益处。
第一名的风采
陈涵在这次比赛获个人第一。他今年刚17岁,一副眼镜给他添了几分成熟。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他回忆说:“初中时家长还督促我学习,高中以后父母只提些建议供我参考,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看书学习。主要看物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书。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中午就做完了。课余时间喜欢听音乐,打羽毛球。”陈涵小学五年级时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兴趣,以后课余常看些计算机方面的书,如算法语言、数据结构、数字电路等,计算机是他物理之后的第二爱好。
学习全靠自觉
罗卫东1975年出生在湖南省沅江市宝三乡新民村,在5位选手中年龄最小。种田的父母对他的帮助只能表现在鼓励上:“学习上需要花钱,别不好意思讲。”
理解父母的罗卫东,觉得自己要学得好一点,得像个样子。他初中对物理产生兴趣,参加过竞赛,但成绩不好。进入高中学习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绩提高很快。没有父母的辅导对他说来,既是缺憾,也是幸运。
在城里长大的李翌与罗卫东有着类似的经历。“我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用不着别人督促”。他最喜欢物理和数学,初中时图好玩,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什么都搞,成绩并不很突出。从高二开始,专门搞物理。父亲是工程师,母亲在中学任教。家里在学习上从来不逼他。他每天放学回来,就自己找书看。课余打乒乓球、下围棋、踢足球,玩得很开心。
石长春的父亲是河南开封一所中学的干部,母亲在小学任教。他习惯上午放学后回家睡一觉,下午自习课把作业做完,晚上和节假日都自己安排看书。
教子之道 启发为主
来自湖北的张霖涛说他有一次考试考砸了,只得了40多分。父母得知后又气又急。但父母并没有训他,而是帮他找原因,想办法,很快就把课补上了。
张霖涛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一位工程师。父母为使他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从小就教他学音乐、学打字和使用计算机,但这些他都不喜欢,也学不会,看到儿子这样,父母没有强迫他,只是在发现他对物理课有浓厚的兴趣后,才想方设法帮助他,满足他的求知欲。为了找资料,父母跑遍本地几所大学。买书花钱更是不在话下。他说:“父母常常鼓励我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但却从来不强迫我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
采访结束时,5位选手告诉记者,陈涵将免试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录取;李翌等4位同学将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附图片)
图为我国参赛的5位选手获奖后在芬兰合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