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要善于比较得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要善于比较得失
朱华山
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主席蔡子民发表文章:《卖几个兵马俑,如何?》一时舆论哗然,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瞭望》为此作了专题采访,并发表了报道《适度、有计划地开放文物市场》。文章介绍,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对古遗址和已经挖掘出来的文物进行较好的保护,只好任其尘封虫蛀;无法对地下文物有计划地进行全面勘探挖掘,给猖狂盗掘公墓的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损失惨重,令人扼腕!文章的观点是,如果真能出卖几件珍贵文物,补上经费缺口,保护一大片文物,是十分合算的。当然,这不是主张把稀有的国宝卖掉。
掩卷深思,联系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颇受启发。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一百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小平同志这种“得失”比较观,是极其深刻的。如果动了他,我们的“得”,也许是几十万元,而“失”去的是人们对政策的信任。
我们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时时遇到“得”与“失”的选择。要正确认识在深化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处理好国家利益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要善于比较得失。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大局。我们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
有些同志不是以这个标准来比较得失,而是以传统观念来权衡得失。比如说,看到外资来我国开发,心里就很不舒服,说什么“钱给人家赚去了”、“土地给人家占用了”等等。其实,从长远来看,外资企业建设在我们国家的土地上,受我们法律的约束,要吸收我们的人就业,要给我们交税,还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利大于弊,何乐而不为呢?
改革开放如同过一条河,要过去,就可能有风险;如果怕风险就永远过不了河。过不去的风险要比过去的风险大得多。发展商品经济,有些人忧心忡忡:社会犯罪率会不会因此而上升?拜金主义的风气会不会加剧?廉政建设会不会受到冲击?毋庸讳言,商品经济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会促使生产力发展,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另一方面也会诱发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权衡利弊,当然要发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两手抓”。所以小平同志一贯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干任何事情总会有得有失,我们要尽可能避免有所“失”,或者把“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但要求尽善尽美,万无一失,那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