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人不知而愠而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4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人不知而愠而讨……
召耳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丘老先生对“名”的态度之一,虽然它的水准线标在不生气这一感情内涵上,但能有此胸襟,不失坦荡,理当列为道德规范之一。雷锋则是做了好事隐姓埋名,绝非出于矫情,而是出于自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责任,自觉的共产主义者当尽的本分,这当然比“不愠”高出一个道德层次。可是名与利是相关联的事物,呈现着某种因果关系,何况名利又可双收的,于是便有投机取巧之徒,企图走一条不劳心、不费力而成名的捷径,竞奔于浪得虚名,当虚名也得不到时,便伸手去要,去讨,便“人不知而愠”了。在商品大潮冲击下,这一现象已成了一种小势头。以下试选撷个中数例,以见豹之一斑。
先说伸手要表扬的。比较起来,这应归入沽名钓誉小手段,层次不高,效益也是小打小闹,但它出现的频率高,消极影响也就大。何况秀才是宰相的根苗,今日小打小闹“名”的收获,未必就不是对将来出将入相的原始积累。以下两例,较为生动地表现了伸手要表扬的特征。一例在火车上,一位列车员拿着意见簿对旅客说,你们没有批评意见还没有表扬意见吗?每人必须写一条。另一例在轮船上,服务员要求旅客给他写表扬信,“最好是多写几封”,此种明目张胆要别人给表扬的方式,实属罕见;但作为表达“伸手”这一心态来说,颇具代表性,不难从评奖、调职、提薪、评定职称的种种活动中发现它的踪影,虽然它可能表现得温文尔雅,曲折隐晦,没有上述两例那么明目张胆。
还有买卖表扬的。它与古已有之的沽名钓誉相符。如以××名人录编纂委员会名义发出公函,要你只需付上××元,便可将你的大名载入该名人录,而一入此名人录,头上立刻显现出富国兴邦级之荣誉光环。这样的诱惑,对醉心于“知名度”者,大概是不可抗拒的。这是卖的,再是买的,有钱的出若干钱,有权的行若干方便,收买个把笔杆子,就可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比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容易得多,虽然该纪录中之行为多属乖张、怪异,但也需些不平常的胆气和毅力,敢同狮虎同笼,敢与蛇蝎共宿,敢一口气吞下若干打鸡蛋,敢狂啖大把辣椒……而由买卖表扬得名,只需钞票而已,而由此就可引发出各种效益,如在有些烫金名片上,就印有已载入××名人录的头衔,能说这不是对某种门的敲门砖吗!
以上种种不光是脸皮厚的问题,脸皮厚尚知所做不当,非厚脸皮去要不可。令人不安的则是认为伸手要表扬是一种应该,是理有固然,干嘛厚脸皮,而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要。
通过表扬,奖掖先进,以使道德之人望、学术之权威、科技之先导、各业之楷模得以知名于世,一在鼓励本人,更在以他们为榜样,为社会注入昂扬向上之精神,树奋进求索之旗帜。但它必须是货真价实,一诺千金。如果滥施名号、廉价揄扬,且使它成为攀登种种龙门之阶梯,那这种表扬便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恶劣世风之导引,实为社会浮华不实之滥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