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立足改革 立足实际——成都市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立足改革 立足实际
——成都市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纪实
新华社记者 贺晓林 本报记者 陈华
改革是个大题目。
破题却各有招数。
成都市委这几年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握着调查研究这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成都市委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课题
谁都知道,成都平原是天府粮仓。谁又能料到,在1983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后,便出现了5年徘徊。
对此,人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亩产过千斤,能稳住已不容易。”有的说:“再发展很困难。”也有的说:“还有潜力可挖。”
能不能再上新台阶?
带着这个大题目,市委书记吴希海和副市长刘家忠等几位同志,直奔刚刚收割了的田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跑遍了成都市郊农村的15个区县,考察了78个乡、100多个村,走访了600多位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层干部和农民。他们发现:
新津县,一个十多年前小麦亩产就超过200公斤的乡,因排水不畅,地下水上升,便舍弃小麦,让土地空荒一季。崇庆县一条西河,水涨水落,冲出大片荒滩。据初步统计,成都有各类低产田167万多亩,荒滩荒坡80多万亩。
温江县金马乡动员农民奋战20多天,修渠5500米,使4000亩下湿田变成高产田;蒲江县西峡、高桥两个乡联合出工3万多个修建斗渠,使3000多亩旱田得到灌溉。崇庆县利用稻田养鱼。大邑、新津两县的浅丘地实行粮、果、菜套种。
很快,吴希海向省委提交了一份题为《稳定和发展成都农业生产大有可为》的调查报告,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吴希海提出在成都平原推行以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其内容是以科技为动力,建设“吨粮田”,种养丰产田,粮经双千田,改造低产田、低产地、低产片,开发荒山、荒坡、荒滩。
这个有三个“三”的开发计划,被人们称为“三三工程”。它的核心是广泛地深层次地推广科学技术。
3年过去了,到去年底,成都市已有159万亩耕地分别建成“吨粮田”和产粮过500公斤、收入过1000元的粮经双千田。另有26万亩低产田、10万亩荒坡荒滩得到治理开发。全市700万亩耕地粮食产量从1988年的329.6万吨提高到1991年的390万吨;三年中两破历史最高纪录,共增产粮食61万吨。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川考察时对成都实施“三三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成都市委成功的秘诀是上面精神与下面实际相结合
市委书记吴希海说:“咱们市委没啥新道道,无非就认定一个理,上靠中央精神,下看实际情况,市委就做好上情下情结合这篇文章。”
8年前,市带县的改革潮流把温江地区10个县合并给成都市。这10个县大都是高产穷县,而成都17个区县的国民收入也只有45亿元。人们把这种“穷县遇穷市”的局面叫做“小马拉大车”。出路在哪里?吴希海和当时的副书记、市长胡懋洲分头带领市里一班人,扎进新划归成都的10个县。在调查研究中,他们有了主张。
这年年底,成都市委召开市地合并后的第一次市委扩大会。到会的县委书记们暗自高兴:这么大个成都市,哪能不给个百儿八十万的当个见面礼!
开场锣鼓敲响后,大家才发现市委唱的是另一个调:
“县上没有钱,市里也紧张。但县里有农副产品,城里有大市场,财神爷不就在脚下吗?”
“县上劳力多,城里有工厂、有技术,还有那么多科研所,为啥不背点产品、引进几项技术回去,自己栽几棵摇钱树?”
“市委的方针不是钞票带县,而是工业带县、科技带县、流通带县……”
县委书记们乐了:整年围着成都转,怎么就没想到进去捞个金娃娃?
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改革,解放生产力。
于是,市里制定的打开城门,让农副产品直接进城的8条政策出台了;对各区县因地制宜分别实行的或包干、或限亏等财政措施推出了;更妙的是还开了一个成都市生产力扩散大会,164个市属以上企业向259个区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扩散产品184个,产值4.2亿元……后来,又开了科技成果推广大会,数百项科技成果像星星之火遍布15个区县,很快形成经济发展的燎原之势。
到1991年,乡镇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4个县,超过亿元的乡镇达到38个。
现在看,“农村吃城市”并不新鲜,可当时就凭这一招,成都市却走活了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盘棋,使城乡经济分割的矛盾迎刃而解,大城市和大郊区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大经济圈。
“改革是千百万人的事业。”成都市委在调查研究中积累了经验:党的工作就是要调动人们投身改革的热情
成都市委这几年已形成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调研制度,建立并完善了调研网络,每个常委和副市长每年都要承担专题调研任务,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这一届市委刚组建,常委们就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看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现象:双流县有位老党员当了多年的支部书记,不贪不占,可村里的经济没搞上去,他本人也贫寒得只能栖身在一个猪圈里。金堂县山区一个党支部,不仅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反而在“堡垒里战斗”,搞无原则的个人纠纷。新津县一个乡场上,几个闲在茶馆里打牌的青年人觉察到同他们谈话的吴希海是个“大官”后,恳切地说,种柑桔、搞副业,我们不会,派人来教教我们吧!
市委常委会上,吴希海同常委们把沉下去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上升为一种新的认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是千百万人的事业,要把广大群众的热情凝聚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党员首先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市委把着眼点放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建设上。1988年8月,市委领导同志到双流县中兴镇考察,发现当地党委派机关干部下乡宣讲党的政策,推广科学技术,帮助群众发展经济,很受群众欢迎。市委就把中兴镇党委的做法向全市推广。市委副书记骆隆森来到中兴进一步调查,总结出“助村帮社”的经验。
一个月后,市委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助村帮社”的意见出台了,并在市委召开的有各县县委书记参加的现场会上部署下去。
就这样,一个局部的、不完整的、然而闪烁着真知灼见火花的经验,升华成指导全市15个区县农村工作的政策。两年来,成都市、县两级机关先后派出19300多人次干部来到农村,他们一手抓党的组织建设,一手抓发展经济,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改革措施。与此同时,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也推广到城市,助企帮厂,助校帮班,助街帮店,在城市的机关、厂矿、学校、街道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以增强党性为目的的多种教育活动。
“助村帮社”活动使农村发生深刻变化。有352个后进支部得到整顿,788个支部班子得到调整充实,85%以上的支部有明显好转,一批思想作风好、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党员骨干进入了基层领导班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