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依靠科研开发 实现转轨变型苏州医疗器械厂在同行中崛起人工晶体使我国500万盲人复明有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5
第2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研开发 实现转轨变型
苏州医疗器械厂在同行中崛起
人工晶体使我国500万盲人复明有望
本报讯 记者李建兴报道:64岁的张梅春患白内障失明已经5年,去年6月的一天,她在医院手术植入人工晶体3天后,即回到了光明世界。
这种人工晶体就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生产眼科器械的苏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这个厂的眼科产品在国内市场覆盖面达95%以上,有24种产品远销美国、欧洲、非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
苏州医疗器械厂是靠什么取得成功的?厂长周永耀告诉记者,靠的是转轨变型。
80年代初期,受世界眼科医疗器械发展的冲击,加之企业产品老化,苏州医疗器械厂一度陷入困境。为摆脱困境,工厂先后生产过领带夹、门镜、食品加工设备、电视放大器等。1987年,周永耀担任厂长,承包苏州医疗器械厂。
周永耀提出,要想走出困境,企业必须实现从产品经济型转为商品经济型、从生产加工型转为科研开发型。他们首先建立眼科专家信息网络,先后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40位眼科专家、教授建立长期技术咨询关系。同时建立信息情报员队伍和销售反馈制度。对厂办科研所实行包课题、包费用、包进度、包质量的连环承包。新产品研制开发在厂内迅速展开。
1990年10月,他们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0度视角眼底摄影机参加世界卫生组织招标,领先国外几家公司中标。
一次,中国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子良教授向苏州医疗器械厂提供了一条“同光路眼底手术显微镜”的信息。工厂立即组织技术攻关,不到一年时间,德国、日本的同行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产品已经上市。
如今,代表世界眼科四大先进技术的人工晶体、显微手术器械、玻璃体注吸切割、荧光造型已全被苏州医疗器械厂攻克。人工晶体使中国500万因白内障失明者复明有了希望。
1987年至1991年,这个厂共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眼科高科技尖端产品24项。1988年至1991年,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29.34%,平均每年递增9.78%;新产品利润占总利润的37%,平均每年递增12.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