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巴塞罗那第一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6
第4版(要闻)
专栏:巴塞罗那传真7月15日

  巴塞罗那第一印象
  入夜,巴塞罗那街上响着吉他歌声。几天后,狂热就会代替宁静……
  本报记者 陈 昭 吴 骅
当飞机穿越阿尔卑斯群峰,飞临地中海上空时,鸟瞰巴塞罗那,在夏日明丽的阳光照耀下,这座西班牙古城便给人以一种激动与兴奋的气氛。
7月14日中午,我们抵达巴塞罗那机场,候机大厅里,身穿桔黄色服装的组委会工作人员马上热情地迎上前来。在出海关处,一眼便瞥见墙上贴着七八个人的照片,上面用几种文字标明,这是西班牙警方正通缉和搜捕的“埃塔”组织成员。埃塔是巴斯克分裂主义分子的一个恐怖组织,如今,它已成为西班牙政府的心头大患。候机大厅里,全副武装的警察与军人走来走去,目睹此情景,初抵巴塞罗那的人既兴奋又增添了几分不安与忧虑。
从机场到我们下榻的蒙地卡那记者村,沿途见到的巴塞罗那,犹如一个大工地,高速公路及立交桥还没有全部竣工,许多工人赤膊在烈日下加紧施工。看来,在奥运会开幕前完工有点玄。蒙地卡那记者村远离市区,是一片新建的公寓群。赴奥运会的世界各地的记者绝大多数都住在这里,整个记者村被两道铁丝网围起来,不仅进村要检查,出村同样也要检查。截至昨日,已有1000多“村民”住了进来。村内有邮局、银行、洗衣房、旅行社、酒吧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还有环绕全村的小火车,可随时上下。新来乍到,老村民们——几位台湾同行提醒我们准备挨“宰”。果然在我们联系住房、安装电话及吃晚饭时,便感觉到此言不虚。巴塞罗那昂贵的物价,不仅令我们吃不消,就是西方记者们也同样叫苦不迭。西班牙人大多具有几分浪漫情调,办起事来不紧不慢,让人急不得恼不得。可有一条,如果你送上一枚纪念章,办事节奏便加快些。我们申请在屋里装一条直拨国际电话,工作人员讲要三四天,台湾记者泡了一下午,也未有结果。但当轮到我们时,递上几枚中国纪念章,一个小时后,工人们便给装上了电话。
记者们住的每套公寓均为四室一厅,共住8人。房间很小,且无空调,但房价却相当于四星级饭店,据说城里的旅馆,价格更是惊人。
入夜,一轮圆月当空,巴塞罗那人弹着吉他在街上乘凉。也许,十天以后狂热就会代替这宁静、安详的气氛。巴塞罗那,尚有许多个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