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述评上半年两岸关系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7
第3版(要闻)
专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述评上半年两岸关系发展
  新华社记者 端木来娣
尽管台湾当局一再对岛内的“大陆热”采取种种限制措施,两岸交往中也出现过一些曲折,但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仍然取得了新的突破:经贸合作规模可观;民间交流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双向交流在某些领域拉开序幕;双方事务性商谈更为频密;直接“三通”“蓄势待发”。
经贸合作向纵深拓展
两岸经贸交流的互利、互惠、互补性,不仅为两岸各界所认同,也是两岸经贸合作的推动力。据香港海关统计,今年1至4月,两岸经港间接贸易已近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56%。如果按此速度发展,有关人士估计全年两岸间接贸易额可达80亿美元。资料表明,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谈话后,台商对大陆发展前景普遍看好,新的一波“大陆投资热”沛然而至,其范围之广,行业之多,行动之快,为近年所罕见。
台湾当局对两岸的经贸往来不时采取一些限制措施,甚至因而造成某些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失败。但是,两岸的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两岸经贸持续成长的大趋势已不可能逆转。
民间交流突破双向
一列“两岸交流”的列车滚滚向前,正朝着人为的屏障冲来……台湾《联合报》不久前刊登的这幅题为《难挡潮流》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两岸交流的态势。
交流的范围在扩大,内容在丰富,层次在提高,这是今年两岸交流的特点。两岸的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据台北有关方面统计,今年1至5月前来大陆探亲旅行的台胞人数达60万人次,预计全年可望突破150万人次。尤其令人振奋的是,两岸著名科学家今年实现了互访,被认为是“开启了两岸双向交流的大门”,成为“两岸关系史上的大喜事”,“象征着两岸学术交流的一大突破”。台湾舆论认为,“两岸交流正迈进一个新高点”。
在两岸交流出现新的热潮时,台湾当局又传出了“大陆热过头了”的言论,一再吹出要“降温”、“冷却”、“大陆热”的冷风。加上台湾当局原来设置的许多限制,两岸双向交流之路仍然障碍重重。例如,首批大陆记者正式赴台访问迄今未能成行。台湾记者到过大陆的已有两千多人次,而进入台湾的大陆记者仍寥寥无几,连台湾报刊对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也不无批评。
事务性商谈趋向频密
自国务院台办去年建议两岸有关方面进行商谈,合情合理解决两岸交往中衍生的具体问题之后,台湾方面有了一定形式的回应,“海基会”数次组团来大陆进行商谈,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去年底,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民间确立了沟通联络的渠道,并与台湾21个有一定影响的团体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一些交流活动。海协会还与台湾“海基会”保持频繁的日常联系,协商处理涉及两岸交往中的种种具体问题,为此已有数百封函电往来。
大陆海协会受有关方面委托,与台湾有关部门和受权团体、人士商谈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有关事宜。今年3月下旬,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公证文书使用、海峡两岸开办挂号函件查询及赔偿问题在京进行了首次商谈。
台湾海峡还有波浪,不太平静,仍时有台湾军方炮击大陆渔民的事件发生,伤害了两岸渔民的感情。
“直接三通”势趋必然
两岸间接贸易已进行十余年,但总额达200多亿美元的贸易都是经香港中转的。
台湾企业投资大陆已数千家,但大量原料和产品需要经第三地转运。
近年到大陆探亲旅游台胞上百万,常常因为转航机位难求而滞留香港。
两岸通信、通汇、通讯已难以数计,但因为只能是间接的而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表明,“三不通”已成为两岸往来的严重障碍,尽快实现直接通商、通邮、通航势在必行。不仅台湾企业界千呼万唤早日“三通”,就连台湾的一些高层人士也发出了呼声。
纵观今年上半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人们看到,总的形势是在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迈进。尽管台湾当局仍囿于不合时宜的大陆政策,使两岸关系的发展不时遭遇曲折,然而人们相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的双向交流已如大潮涌动,这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