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大师今晚走出“茶馆”——《茶馆》第三百七十四场演出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19
第4版(要闻)
专栏:

大师今晚走出“茶馆”
——《茶馆》第三百七十四场演出侧记
本报记者易凯
7月16日,对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和他们忠实的观众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人艺以1958年3月19日首演《茶馆》时的原班阵容,重新公演《茶馆》。这是《茶馆》第374场演出,自此,这些在舞台上创造了“中国神话”的艺术大师们,将悄然告别他们为之辛劳、为之奉献、为之奋斗、为之骄傲了34年的“大茶馆”……
消息传出,剧坛震动,京城震动。
首都剧场售票处前,千余人的队伍蜿蜒排进了报房胡同,大学生、工人、市民、战士、少年儿童……还有专程从济南、广州、南京等地赶来的观众。
一位中学教师,从子夜站到早晨9点,他说:“能一睹这一幕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群大学生凑钱买票,他们商量着用抽签的办法,推出幸运儿,代表大家去看戏。
法国、德国、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驻华使馆纷纷打来电话购票;北京大学留学生处一次购票百余张;意大利驻华使馆的一位中国雇员用几近哀求的口吻对剧院工作人员说:“如果买不到《茶馆》的票,大使先生怕要‘炒’我的鱿鱼了。”
16日《茶馆》的戏票,老老实实的人艺规规矩矩地把票价定为20元人民币一张,虽说开创了北京人艺话剧售价的最高纪录,但比起时下那些流行音乐会的票价来低得多了,不到2小时便销售一空。
入夜,首都剧场呈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热烈情绪。人们怀着一种别样的依恋和景仰的心情走进剧场。
人流中,参加“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西装革履,仿佛出席一次盛大的晚宴。王昆、姜文、张丰毅、沈丹萍等观众熟悉的演员也来了,在一周内已连看了两遍《茶馆》的姜文,神色庄严地说:“《茶馆》是我走上文艺之路的老师。”
剧场内,连过道、走廊、楼梯上都挤满了“不速之客”,对于这些“钻进来”的特殊观众,管理人员无奈地摊开双臂。剧场外,许多人为获取一张戏票正在做几乎无望的努力。黑市上,《茶馆》戏票被迅速抬高到50元、100元,乃至50美元……
19时15分,随着大傻杨清脆的快板声,观众期待已久的演出终于开幕了,欢声如雷,掌声似潮。
多么熟悉的布景,多么亲切的对话,多么难忘的形象,《茶馆》整个演出仿佛成了一次名角的盛装展览。当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胡宗温、英若诚、黄宗洛、童弟、林连昆、李婉芬等老艺术家登场时,台下响起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情节烂熟于胸,语言倒背如流,人物关系了如指掌,但观众们仍在期待着,期待着,期待着看到那绝活,听到那名句。台上台下,心心相印。
与剧场欢腾热闹的场面相反,此刻,后台里却一片肃穆。对于“这一天”的到来,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早有精神准备,但当它真的到来的时候,仿佛人人又都在回避。人们都在按照34年来习惯了的那套程序一丝不苟地准备着演出,只是多了一项工作:签名。在说明书上签,在印有《茶馆》字样的文化衫上签,为34年同台演出的战友们签,为素不相识的观众签;一笔一画,签不完惜别依恋眷眷之情。
《茶馆》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晚9时40分,大幕落下,话剧史上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新时代又开始了。《茶馆》永存!北京人艺老艺术家精神永存!人们怀着如是强烈的感受踏出了剧场。
7月16日,今夜群星灿烂!(附图片)
七月十六日,北京人艺在京演出《茶馆》,于是之饰王利发,郑榕饰常四爷,蓝天野饰秦仲义。 苏德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