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苏锡常“火炬”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苏锡常“火炬”带
黄生甫 吴逸 施锦昌
1991年6月,苏锡常火炬带应运而生。
在火炬带启动一周年之际,我们踏上了这片沸腾的热土,见到了我国第一台电脑刺绣机、第一组高速自动缫丝机、第一套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及其设备、第一家应用原子能辐射技术生产印染助剂的企业……这些令人称羡的全国第一,使人领略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非凡魅力,看到了火炬带显露出的鲜明特色。
区域经济发展的试验带
人们开始真正把苏州、无锡、常州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为把苏锡常尽快建成长江流域高新技术先行区,火炬带确立了“突出重点,区域合作,优势互补”的12字方针,即注重把高新技术与苏锡常原有的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
依据这一方针,苏锡常3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各有侧重。如在医药行业,就明确苏州以培育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无锡以开发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常州以发展化学合成制药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目前,苏州在医疗器械方面,由单一的“同光路手术显微镜”发展到“广角高倍眼底摄影仪”、“人工晶体”等,形成系列高科技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达50%,有3种产品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招标中中标。无锡实施的“硫酸小诺霉素新剂型”火炬项目,是一种新一代抗生素,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已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3200万元。常州开发的新药“马洛替脂”、“HQ高纯度肝素”均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高纯度肝素的质量全面超过美、英和欧洲药典的标准,年创汇达250万美元。
从火炬带中,人们看到了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正是火炬带与小范围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明显区别。
高新技术转化的“孵化器”
苏锡常3市与沪宁地区高校、研究所有着紧密而广泛的联系,高新技术成果来源极为丰富。覆盖整个苏锡常地区1.75万平方公里的火炬带,成了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的硕大的“孵化器”。
苏州市计算机开发应用研究所3年前研制成的高技术产品——脑电定量分析仪,是市场急需的诊断脑部疾病的智能仪器,一直苦于资金、场地不足而无法投入批量生产。产品列入火炬带开发项目后,很快得到了一笔贴息贷款。他们添置了设备,大胆兼并了一家仪器厂,很快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最近,该所又开发出Ⅱ型机和Ⅲ型机,产业的规模日益扩大。常州化工研究所开发的高技术成果——高纯度氰化亚金钾,列入火炬带开发项目后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一年创下了人均产值百万元、人均利润10万元的纪录。
3市科委的统计表明,如今在火炬带内形成规模生产的191个高新技术项目,70%以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已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
传统行业改造的辐射源
纺织、机械等传统工业是苏锡常的经济支柱,但技术水平偏低,装备普遍老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沿江沿海地区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火炬带的建立,为用高新技术改造这些行业提供了一个能量巨大的辐射源。如在实施纺织行业火炬计划时,从新型原料到先进装备,从监控仪表到产品,都引入了高科技,配套开发,从而提高了纺织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苏州围绕丝绸行业的改造,安排了“一条龙”的火炬项目,涉及缫丝、纺丝、后整理、印花等6个环节,总投资2000多万元,现已分别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规模效益,今年可实现产值1.4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其中,由苏州丝绸机械厂承担的“高速自动缫丝机”,是用苏州丝绸工学院最新成果开发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传统缫丝业带来了革命性飞跃,现已推广到无锡、盐城等地。苏州丝绸机械厂从这一高新技术成果中获利数百万元,而这一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更为可观。
乡镇企业追求的新天地
乡镇企业是苏锡常的“半壁江山”。以往,他们最欢迎的是那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如今,乡镇企业家把目光瞄向了高科技。用他们的话说叫“放长线钓大鱼”。
中国科技大学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用核技术成果落户常熟市的一家乡镇企业。5年前的夏天,偶然获得这一信息的李厂长匆匆赶到合肥,得知此项成果已被转让给核工业部的一家国营大厂。但主要研制者张教授另外丢了一句话:“除非你们上得更快。”李厂长从中看到了一线希望。此后,他不停奔波,尽管人瘦了6公斤,但终于领先一步争取到了这个项目。现在,这家命名为常熟市辐照技术应用厂的乡镇企业,已用辐照法生产出2000多吨能在低温下固化的新型印染助剂,在全国近百家印染厂应用后受到广泛好评。尝足甜头的李厂长得知中国科技大学又在开发新品时,干脆来个“娘胎里定亲”,提前送去一笔科研经费,声言:“搞出来优先转让给我们,失败了算学费。”
苏锡常火炬带的火炬刚刚点燃,巨大的能量还有待释放。它将给苏锡常经济建设带来新的飞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