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印尼经济在改革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0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印尼经济在改革中发展
孙国远
印度尼西亚有1.8亿人口,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约70%的国土被浓密的森林覆盖,盛产各种珍贵木材、橡胶、咖啡、香料和水果。它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金属矿藏。印尼沿海和河流提供了大量水产品。靠上述天然资源的出口,印尼经济在70年代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一直未低于7%。
但是,进入80年代以来,农矿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过于求,尤其是石油价格下跌,对印尼经济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波,致使经济增长率明显放慢,1982年至1986年期间,一直在3%—4%之间徘徊,均未达到预定的5%的发展指标,与70年代相比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外债也从1980年的149亿美元增至1986年的427亿美元。同时,外国投资额减少,通货膨胀率增高,失业问题也比以前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印尼政府下决心实施经济改革。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大力发展加工业,尤其是木材、橡胶、铝矿和经济作物加工以及石油提炼,形成了150种产品出口系列,并增加非石油产品出口,以弥补因石油降价而造成的损失。
其次,重视金融体制的改革。政府放宽对资本市场的限制,减少政府对证券交易活动的干预,鼓励开设私人银行,压缩基建工程,节省财政开支。
再者,简化投资手续,整顿投资管理机构,增加投资领域,放宽外资占股比例,降低投资最低限额,吸引外资,开放爪哇以外的岛屿,充分利用本国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实践证明,上述改革措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果。1989年加工制品产值比1987年增长了9.1%,制成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4%增至1988年的13.9%。1990年的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收入已从1986年的83亿美元增至130多亿美元,提高了56%。目前,该项产品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70%,基本上弥补了因石油降价所造成的损失。政府计划到明年底把比重提高到76%,这无疑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时,外商对印尼的投资从1987年起开始转向活跃。1990年的外资额为86.9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了9.5倍,这不仅弥补了印尼的资金不足,增加了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此外,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发展。自1988年10月至1991年2月期间,新建私人银行63家、合资银行12家。自1988年到1990年,在雅加达股票交易所注册的股票也由24种增加到200多种,注册资金由215亿美元增加到360多亿美元。由于到印尼的游客增多,1991年的旅游收入已达14亿美元。近两年来,大约已有上万户家庭从爪哇迁到了外岛,开垦了数万公顷土地,扩大了耕地,解决了部分农户的无地和少地问题,增加了粮食生产,调整了农业经济的地区结构,这对印尼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印尼建设资金目前仍短缺,影响扩大再生产。非石油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很脆弱。科技力量薄弱,失业人数较多,人口增长抵消了国民收入的增长。尽管如此,印尼的经济改革已见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增长速度开始回升,这就为90年代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附图片)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交通发达,车辆各行其道,秩序井然。
新华社记者 武清月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