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跳圈子”效应——记平山县下口村的致富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2
第2版(经济)
专栏:希望之路

“跳圈子”效应
——记平山县下口村的致富之路
王贵海 赵东辉 李海明 康玮
太行山革命老区河北平山县西部有个下口村,10年前是个出名的“讨饭村”。如今,这里村办企业兴旺,果树满山,一幢幢标准化居民楼替代了昔日的小土屋,全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前的80余元上升到3200余元,成了闻名全省的富裕村。
脱贫致富的诀窍何在?党支部书记阎惠生说:“山里人死巴,脑袋里圈圈多,跳不出圈子,哪能迈开步子。”
跳出姓“社”姓“资”的圈子
80年代初,下口人面对急风暴雨般的农村改革,也曾被姓“社”姓“资”的问题困扰过,那些认为“分”就是“走回头路”的人气急败坏地找到党支部说:“你们这样干,连乡亲们的讨饭碗也要砸了呀!”村干部们反复宣传党的改革政策,推心置腹地告诉人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承包经营正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在党支部的引导下,耕地顺利承包到户,当年就尝到甜头。
于是,有人又主张把集体的家底包括山林彻底分光。党支部不干。他们深知,过去穷并不是集体经济的错。在下口这样一个边远山区,不靠集体的力量,是难以改变生存条件的。他们坚决保持了集体财产、山林、矿产的统一经营,很快见到了成效。
这之后,村办企业一个个发展起来。社会分工越来越要求专业化。为了增强活力,下口村经营管理又出台了统后又分,分后又统的举措。坚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跳出“以粮为纲”的圈子
下口村400多户1500多口人,守着人均不足4分地熬了几十年苦日子。孰不知,他们屁股底下坐的是一座储藏量相当可观,可开采几百年的矿山啊!
阎惠生在思考:这个自小拖过讨饭棍、与乡亲们有着骨肉深情的党支部书记在思考:1978年以前,村里一直走的是“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路子。曾先后6次大规模地组织劈山垦荒,近10年间,造田300亩,人均耕地才4分。粮食产量虽有增长,但并没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如今,即使继续劈山造地,达到人均一亩耕地,单位粮食产量提高到500公斤,也只能闹个不愁吃穿。
村干部会上,阎惠生抛砖引玉,引导大家把发展农业的着眼点由仅仅依靠现有耕地转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鉴于北山藏有极其丰富的铁矿,“两委会”做出历史性的抉择:跳出“以粮为纲”的圈子,冲出耕地,杀向矿山。
1979年,村党支部带领集体采矿队上了山。他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当年采毛矿1万吨,获利12万元。之后,村里把每年收入的90%投入扩大再生产,形成开采、精选、运输一条龙的矿山生产格局。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20%提高到1985年以后的70%以上,人均收入每年则以39%的速度递增。
跳出拚体力“艰苦奋斗”的圈子
下口村发展经济的重场戏是工业。前期主要是采矿。靠拚劳力拚力气,靠炸药雷管和几乎是肩扛手刨,把矿石挖出来,不经加工送往山西的几家铁厂,更多的利益却被别人得了。
下口人穷,但并不傻。阎惠生想:光靠拚力气,是发不了大财的。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把科技这尊真“神”引进山门。
从此以后,为了科技进步,下口村不惜血本:
——派出去学。投资近10万元先后送出测绘、地质、采矿、冶炼、铸造、机电、修配及林业、水利等60余名专业人员,分别到北京、唐山、邯郸等地的高等学院和科研部门参加培训,使他们成为村里的专业骨干。
——请进来干。投资6万余元,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先后从外地聘进各类技术专家10余名,现场指导生产,并与科研单位签订了长期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矿山开发,山场治理,农机耕作,交通运输等成套的先进技术设施。
——加强基础教育。投资50万元建立了高标准教学楼,实行了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村里还投资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并规定,初中不毕业的不准招工。
科技进步打通了下口人的致富之路。199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各项公共积累953万元,固定资产820万元,人均收入3200元,分别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加10倍、190倍、115倍和40倍。
跳出“小富即满”的圈子
下口人富了。
然而,阎惠生又睡不着了:“咱比人家大邱庄还差十万八千里呢!不能让‘小富即满’的圈子给圈住。”凭着经验,他知道要跳出这个圈子,得让干部先换换脑子。
于是,他带村干部们去大邱庄参观,去山东沿海取经,让大家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1990年,下口村以工业生产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雄心勃勃地实施了5年建成“万亩经济林”的山场开发规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