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世界华族戏剧的瑰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世界华族戏剧的瑰宝(新加坡)郭宝昆
专为一个演剧学派举办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戏剧史上似是从未有过;专为一个剧院搞这么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属罕见。这是人们对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数十年艺术贡献的至高肯定。趁着这个盛会,中外戏剧家们一定会全面、深入地审视北京人艺的艺术道路,从它极其执著、坚韧、艰辛、迂回的经验轨迹中寻觅教益,并对中国戏剧未来的走向进行反思和瞻望。
这一番思考具有很大的国际意义,对于全世界华语文化圈,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正如华语是世界华族文化的共同载体,中国戏剧是世界华族戏剧的共同源头;而北京人艺则是这一范畴中最重要的参照楷模。
西方戏剧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结合时代大环境的需要,很快地就以话剧形式在这个东方古国扎根、繁衍,呈现出新的生命形态。在疲惫、病弱的旧中国几番挣扎重生的剧痛过程中,话剧几乎马上就被纳入了大运动的核心地带,负起了构建新的中国文化人格的使命。尔后,在屡次重大社会变革里,它也总在风浪里涌泳翻腾。北京人艺虽然建院只有40年,但是这个艺术族群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包涵和体现了20世纪中国国运中每一个重大转折的经历。剧院虽在北京,它的艺术创作实质上是中国人民现代史的一幅长卷的心电图。人艺作品的丰实,和人艺风格的形成,要离开这个基础就会变成神秘不可理解的。
1960年,北京人艺带着《茶馆》去欧洲演出,在现代戏剧的源头验证了中国确实已经用西方传来的种子培育出一株独具风采的异种。可以想象,主客双方在共鸣欢欣的激情中当时一定感到非常诧异:是艺术的媒介特容易把异国人民的距离拉近?还是人性的共通给艺术提供了方便的交流频道?这个会又一次叫人明白了:深刻的生命感悟具有人类通性,高超的艺术作品没有族篱国界。那一次出访正式把中国话剧捧进了世界现代戏剧殿堂。
北京人艺的历史轨迹和艺术成就极其特殊,放眼全世界,现代戏剧史上没有几个团体能把这么一大批才艺全面的艺术精英紧密地拢在一起,矢志不移地奋斗数十年。从《雷雨》、《关汉卿》、《蔡文姬》到《茶馆》,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构建了一座严谨朴实而又华采夺目的艺术楷模。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被尊为现实主义圣殿的巨铸,并不偏执;在首都剧场同一个舞台上,竟然也出现了《绝对信号》、《野人》和《狗儿爷涅槃》之类的异教。这不禁又让我们看到了北京人艺的独特大家风度:胸怀格外宽厚、思想涵阔。
遗憾的是,时代总爱超越人,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再出众也逃不过这个规律。近年来,虽然它一直在积极进行换血、探索革新,但是岁月不饶人,老迈的步态不可避免地现形了;显然地,新现实向人艺提出了新挑战。在这个时候举行研讨会,是很合时宜的。正逢全世界在经历一场深刻、壮阔的大辩论、大调整,人们思想活跃、视野广阔,考虑问题必然会放得更深、更广、更远。
大时代不允许人们敷衍了事。
在纪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之际,我们刊发几位参加“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海内外专家的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