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迈向新的戏剧现实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迈向新的戏剧现实主义
徐晓钟
所谓“人艺”的传统风格,并不只是“写实”和“再现”。“人艺”既有曹禺剧目那种蕴涵诗情的严格的现实主义,有老舍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乡土诗意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诗意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也有郭沫若历史剧演出所形成的融合着戏曲传统美学、气势恢宏的浪漫主义;还有一批现代剧目所体现的时代激情。这一切编织成了“北京人艺”在新时期之前的风格传统的整体内容。
《茶馆》是“人艺”50年代艺术追求的总结。它把“人艺”在此以前的美学追求和现实主义基本功力汇集于一身;既是民族的,在当时也是现代的。
14年积累的美学财富,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以及时代对于“人艺”的呼唤,成为内在的基因和动力,为新时期“人艺”艺术风格的发展、嬗变,作了准备!
新时期,一批戏剧工作者,努力突破原有的戏剧范式,在演剧观念、美学原则诸方面进行了革新与拓宽,形成了有着无限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一个成果辉煌的我国社会主义戏剧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人艺”以一批中、青年编导人员为骨干也开始了探索、实验的跋涉,而“人艺”的领导采取了理解和支持的态度。
《绝对信号》第一次以实验性的小剧场形式在我国剧坛出现,增添了戏剧的新因素,给新时期戏剧探索注入了活力。《野人》的演出离开了“人艺”有价值的美学传统,和“人艺”这个有着鲜明创作个性的艺术家群体,在艺术观、艺术功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狗儿爷涅槃》的演出,把戏剧新观念的追求,和“人艺”的诗意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相融合,演员——人物的心理真实和戏剧假定性的结合;现实主义戏剧的基本因素与戏曲、现代主义戏剧的某些艺术方法的结合,给新时期戏剧的探索和实验以深刻的启迪!
四十年中,“人艺”有过两个创造活力旺盛的时期,即整个50年代和8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而80年代后期至今,“人艺”在发展和革新自己的艺术风貌上,表现得过于谨小慎微,似乎减退了探索前进的锐气。一个剧院的生命力,犹如逆水行舟!“人艺”需要冷静地总结自己的40年,廓清某些认识上的障碍,还是需要继承、深入,还是需要革新、拓宽,还是得由这一代艺术家自己来创造!
为了拓宽和发展戏剧的表现力,“人艺”的艺术家需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中非写实戏剧或非现实主义戏剧的新课题;加重“表现”美学的因素。“人艺”的有些演员由于来自几个方面的干扰,即使是写实的、现实主义传统戏剧的表演课题,也并非都是解决好了的!
“人艺”的表演艺术家是最早、最有成效地学习借鉴传统戏曲表演的。但有些演员,注重形体动作和语言形式美的那种雕琢的理性有余;而对于形体动作及语言情感内涵的表达,则往往缺乏真挚而饱满的内在诗情!
可能,“人艺”的一些演员演小风小波,小感小情的人物比较多,他们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气质有些琐细了,萎缩了!
“人艺”的艺术家们需要时代诗情!“人艺”需要时代诗情!
“北京人艺”这样一个既有坚实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根基,又有比较深厚的戏曲“写意”、“表现”美学传统的剧院;新时期又引入过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对我有益的某些艺术观念、原则和方法;那么,追求这样的一种戏剧是完全可能的:它能够深刻地创造角色的心灵,揭示无限丰富和深邃的人的精神生活;它把现实主义提高到“象征”并能引向哲理的概括;它充满时代的诗情;在具体演出中对美学原则、艺术方法又能采取博大、宽容的态度,我将称这样的戏剧为我国“新的戏剧现实主义”。我期待“北京人艺”迈向这样的戏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