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项堃的思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5
第8版(周末)
专栏:名人近影

项堃的思念
□章念生/文
项堃的近况如何?许多人对此深为关注。这位77岁的老艺术家,闭门谢客快五年了,他正潜心创作一个历史跨度近百年的宏篇剧本。对于一位耄耋之年而且动过“心血管搭桥”大手术的老人来说,写这么一个剧本谈何容易!但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每天必须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春节除外。暑去寒来,他为剧本倾注了全身心的精力,先是自己写,后改用磁带录,现在则只能换成口述,由孙女笔记。可望在10月份完稿的这个剧本,早已被新加坡和韩国的制片商盯上了。
我见到他时,一打开话匣子,项堃就显得有点收不住。“这个剧本一日没写完,我心里的这根弦就一天得不到放松。我的余年所剩无多,只求能为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谈起他的剧本、他这辈子的坎坷经历、他的从艺感受,其间既有对往日的追忆,亦有对今后的憧憬。
写剧本并不是项堃的本行。一说起项堃,首先走进人们脑海的可能是《南征北战》、《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佩剑将军》中的形象。其实,项堃更擅长话剧。早在30年代,他就以《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方达生而蜚声上海滩。1938年至1940年他随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马来半岛一带作抗日宣传,自导自演的《原野》、《中国万岁》、《回春之曲》、《骨肉情》等话剧几乎轰动每个角落。建国以后,上海庆祝“鲁迅纪念馆”落成,他饰演《阿Q正传》中的阿Q曾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人物。粉碎“四人帮”后的话剧《于无声处》更是无人不知,他扮演剧中的何是非。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几乎在项堃刚刚开始舞台生涯时便结识了周恩来同志。那年他24岁。从马来半岛回国经滇缅公路到重庆又欲往延安,不想就在重庆与周恩来邂逅。在周恩来和阳翰笙等人的挽留下,他在重庆创办了“中华剧艺社”,往来重庆、成都一带巡回演出,被当时的报刊称为“大后方的话剧皇帝”。此后的几十年,他们一家就一直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大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项堃对总理的那份缅怀之情和对邓大姐的那份敬仰之意也远非常人所能及。笔者造访的那天正是邓颖超同志遗体火化之日,当我们的话题无意中转入邓颖超同志的去世时,他就显得很激动,看得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恸。
一时间,老人的思绪似乎回到了40年代的重庆。那次项堃的夫人阮斐在重庆宽仁医院分娩,因患肺病无法喂奶。周恩来和邓大姐得知后亲派秘书前往探望,并特地送去当时紧缺的炼乳、红糖等营养品。等阮斐出院后,总理和大姐为避免国民党对项堃夫妇的注意,巧妙地以苏联大使彼得洛夫的名义相邀前往晤面。在苏联大使馆主楼前见到他们时,大姐便紧握阮斐的双手关切地询问她和孩子的近况,并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保养身体。
尤其使项堃难以忘怀的是1984年的一天,邓大姐特地邀项堃全家到中南海西花厅住处话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项堃夫妇中断演艺10余年又重返影坛,拍的第一部片子便是他们夫妇俩和儿子项智力3人主演的《生活的颤音》。影片送到中南海审查时,邓大姐连看两遍,给予肯定,还问到了项堃全家,又特地问到影片中“韦立”的扮演者是否就是当年在重庆宽仁医院自己抱过的那个孩子,并满心高兴地相约他们全家来作客。叙旧的那天原本说好是在下午4点钟,可邓大姐因见面心切,从2点就开始等候。
1990年,相依为命的老伴阮斐不幸去世,项堃陷入极度痛苦之中。邓大姐又派赵炜前往看望,并劝他节哀,保重身体。至今项堃还将邓大姐当时捎来的问候纸条贴在家中墙上。项堃觉得,他只有赶快把作品完成,再多干一点事,才是对敬爱的周总理和邓大姐最好的思念。 (文内图片为邓颖超同志与项堃夫妇在中南海西花厅前的合影,摄于1984年)(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