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樟木“二营”故事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7
第2版(要闻)
专栏:

  樟木“二营”故事多
  本报记者 杨存生
仲夏时节,我们来到西藏与尼泊尔接壤的樟木口岸,听到许多关于武警交通部队一总队二支队二营的故事。
“路不通找二营”
那是去年七月的时候。一场大雨过后,樟木到友谊桥之间十四公里的盘山公路,转眼被泥石流冲断四处。眼见得几十辆满载货物的车辆被阻在樟木和友谊桥边,担任此处护路任务的二营官兵心急如焚。他们冒着滂沱大雨赶到现场抢修,两台推土机在泥浆中没法工作,官兵们就用铁锹铲,有的干脆跪在地上用手抠泥浆中的石头。山上不时有石块飞落下来,官兵们奋勇不顾……直到他们欣慰地目送一辆辆货车从新修的路上开过去。
在雨季,这样的抢修,对二营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
由于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阻隔,这里夏季降雨不断,泥石流也随之咆哮而下,樟木到友谊桥之间的盘山公路,随时可能被冲断,人们因此把这段路称“死亡线”;樟木是国家一级口岸,多年来也是西藏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连接口岸运输的这条路又是西藏的“黄金运输线”。二营的任务是艰巨的,同时也是光荣的。
“菩萨地”的来历
今年六月初的一天,当一位尼泊尔商人返回自己头天因泥石流被阻路途的汽车时,车上货物完整无缺。原来二营的一位战士一直在旁边守护;在二营保护的路段,如果道路暂时还没有修通,过往的司机、乘客可以先到二营设的“茶水站”喝点水、歇歇脚,这样的茶水站在沿途就有六个……这样的小事多了,时间长了,二营保通范围“菩萨地”的名声就传开了。许多的小事好像和保通任务不沾边,可二营的官兵不这样看,他们有个词叫“文明保通”。
无私奉献的精神
改革开放,使樟木口岸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去年,边民的互市贸易达一亿八千万元。如今,樟木镇市面上流通最小的货币单位是“元”,这里的背夫背一趟脚,赚的钱就相当于战士半个月的津贴;这里小饭馆的厨师,吃喝之外每月最低工资一千元……而二营的干部战士每月还是那么点工资和津贴。
二营保通的路段,有八点八公里在樟木海关外。由于工作需要,二营的车辆、人员进出海关免检,如果为赚钱,机会太多了。可二营官兵进出海关却从来没发生任何违纪事件……
二营官兵为什么能做到这些呢?有人说:是二营的卡拉OK活动组织得好;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樟木口岸党委书记绕典说:二营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入伍前是经商个体户的二营战士张亚东说:有钱能买来理想、抱负吗?而二营教导员蒲君义说:同保证黄金运输线的畅通和口岸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保驾护航”的事比起来,个人的得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