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登山就登珠穆朗玛峰——记杨忠臣厂长的科技兴企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登山就登珠穆朗玛峰
  ——记杨忠臣厂长的科技兴企战略
毕国顺 武培真
在哈尔滨,有家国营中型企业,6年间产值增长6倍,利税增长11倍,利润增长16倍,人均经济效益居全省本行业之首。
这就是哈尔滨中药二厂。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很惊奇:该厂利润中科技进步所占份额已达90%以上。
占领市场——要靠产品的技术含量
1986年,杨忠臣接手这个企业,产品严重积压。他迅速上了市场正热的3个滋补保健性口服液,企业起死回生,当年就迈入“百万富翁”行列,圆了前三任厂长苦盼多年的“百万梦”。但杨忠臣没有为此而陶醉。他决定立即着手开发独家产品。
他们悉心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针对不少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失眠而苦恼,开发出能调节神经又没有副作用的“双五利眠液”。又针对众多牙病患者渴求迅速止疼的需要,开发出工艺独特的速效“齿痛宁”。1988年下半年药品市场风云突变,滋补保健药品滞销,不少厂家措手不及。中药二厂立即将3个口服液减产70%,开足马力生产上述两种独家产品,大受欢迎。当时许多制药企业效益纷纷下滑,中药二厂的利润却稳步上升。1988年盈利294万元,1989年盈利313万元,1990年盈利400万元。
怎样才能占领市场并且长盛不衰呢?他捕捉到一个乍听起来令人吃惊的思路:大胆探索,提高中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传统中药独具的优长之上,能不能改进剂型和给药方式,使它像西药一样迅速发挥效用,治疗急症而又没有毒副作用?果然,药灵不在多。药品内在技术含量的提高,既表现在医疗效果上,也表现在经济效益上。中药二厂6年前销1.40元需卖100克药,4年前需卖10克药,两年前需卖1克药,现在只需卖0.25克药。他们已经跨越了一个重大界限,由单纯卖药变为卖“药物+技术”了。企业命运——全部押在科技上
现在要说杨忠臣那个“药灵不在多”的独门利器——“注射用双黄连粉针”的由来。
“我国缺少的不是科学家和科技成果,而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决策人。我们幸运,摊上个科技意识很强的厂长。”这是中药二厂中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的郎伟君打从心底说出的一句话。
1988年4月,杨忠臣把郎伟君破格提拔为副厂长、总工程师,并对这位29岁的年轻人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登山就登珠穆朗玛峰,拿课题就拿世界级的——首先得敢想!”
肩负重任,面对厚望,小郎的思维插上了翅膀。他想到,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急症,过去中药无能为力,使用西药抗菌素又有过敏性带来的危险。某市聋哑学校1000多名学生中,因使用抗菌素不当而致残的竟有800多人。郎伟君设想,如果突破几千年来丸散膏丹的传统给药途径,将使中药发生一场革命,而医院已经使用的肌肉注射双黄连水针,其抗病毒、抗细菌疗效确切,但质量不稳定,特别是疗效来得慢。如果能将双黄连处方(主要成份是黄芪、连翘,并非黄连)制成像青霉素那样的粉针,从血液(即静脉)给药,肯定会加速疗效,同时也避免了抗菌素有过敏性的缺陷。
这个设想如能实现,将是一项重大突破,也将加速使中药走向世界。多少年来,并非没有专家学者对此作过尝试,至今迄无结果。一个小小的哈尔滨中药二厂难道能够“蛇吞象”吗?杨忠臣却毫不犹豫地拍了板!尽管要投入当年企业利润的1.25倍,等于把整个工厂全押上了,尽管有人劝杨忠臣不要拿自己的后半辈子开玩笑,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了!
他们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联合攻关,经过200多次试验,在实验室研制成功了。然而,像很多科研成果一样,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还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天天往里扔三四千元,却天天失败。一时间风言风语,黑云压城。杨忠臣顶风站到了第一线。他向全厂职工讲:“干一场中药的革命,造福当代,荫及子孙,冒这个险值得”,“成功只有一次,成功之前肯定会有失败”。
当时真是形迫势促啊!双黄连工业化卡着壳,为这项新产品出台而进行的技术改造要购买设备,而购买老产品原料的季节又到了。两面都急需,各要100多万元。全厂只有100多万元,投给谁?杨忠臣下决心冒倾家荡产的风险,坚决把资金投向了双黄连。
这个决策极大地激励了攻关队伍。终于在投进40万元、经历了100多次失败的时候,第一支合格的“注射用双黄连粉针”诞生了。消息震动了中外医药界。全国有200多位专家发表了关于双黄连的学术论文。双黄连在1990年11月正式投产,迅速走向全国,登门求购者络绎不绝。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000万支,仍只能对求购者减半供应。1991年创利436万元,占全厂总利润的43%。今年1至5月又创利508万元,占全厂总利润的69.9%。预计今年有把握突破千万元大关。
领导艺术——为唱戏的搭台
“从服务的意义上说,厂长就是为科技人员搭台子的。人家能唱多大的戏,就应该提供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的舞台。”
杨忠臣搭台先给胆,鼓励科技人员拣高峰攀登。现在研究所32位工程师正在进行的十几个项目中,就有8个属于全国性或世界性的难题,尽管不少项目在他的任期内是完不成的。要给人家壮胆,自己先得胆大。杨忠臣为这些前途难卜的大工程一下子投进二三百万元,超过了预订的全厂年利润的20%,硬是不惜血本。这就使整个攻关队伍有一种凌厉无前的气势。
杨忠臣搭台的另一手是给“小环境”。他把该放的权都放给研究所。科技人员年年有四五十人次出去考察,要花几十万元;年年安排1/5的科技人员到大学进修,更新知识,也要十几万元;几年来购进9台(套)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设备,购买大量科技资料,共计500多万元。所有这些开支,一律归研究所自审自批。
杨忠臣主持制订厂内分配政策,鲜明地向科技新产品倾斜。工人生产新产品,定额放宽,月奖金可多得二三十元。销售员推销新产品,承包基数降低,回款提奖增加1‰。这样就把全厂都吸引到科技开发这条路上来了。
杨忠臣经常教育职工,让大家明白6年间全厂职工人均收入由每年2000元增长到3600元,其中科技人员起了关键作用。工厂规定住房分配办法,给科技人员多计5分,工人毫无怨言。“双黄连”成功后,市委、市政府奖励郎伟君等3人15万元;工厂为奖励其他有功人员,拨出两套住房、1万元和10个晋级指标,全厂上下一致拥护。这是一位厂长的觉悟。这是一个觉悟的企业。他们看得远。
编后
哈尔滨中药二厂这篇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谁依靠科技的意识强,即谁肯于开发科研成果,肯于在科研上投资,肯于培养、重视和使用科技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厂的领导者为了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敢于把整个厂子押上,表现了何等非凡的胆识!我们称赞他们,绝不是提倡大家都去这么做。这个厂的高级工程师郎伟君说:“我国缺少的不是科学家和科技成果,而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决策人。”这段话是值得深思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对哈尔滨中药二厂的领导者表示钦佩。因为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领导者的科技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及产品能否在市场站住脚,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盛和衰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