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观念一变天地宽——欠发达的山东省菏泽地区的治穷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7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观念一变天地宽
  ——欠发达的山东省菏泽地区的治穷之路
新华社记者 姬乃甫 王进业
菏泽古称曹州,是历史上继洛阳之后出现的另一个牡丹之乡,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
但是,这块花好人强的地方,却又以穷出了名。全地区八县一市,黄河就流过四个县,沙滩连绵,非旱即涝,过去除了农业,几乎没有工业。1978年以前的21年间,这里的700多万人口,吃了国家12.5亿公斤救济粮,花了国家2.06亿救济款,每年靠讨饭接济过日子的人数以万计。
怎样治这个穷呢?在13年的改革开放实践里,菏泽地区的干部群众沿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的基本路线,找到了一条最粗的穷根,就是“左”,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斩除,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典型。
干部的观念最关键
干部想不通的事,群众想干也干不成。先改变干部的旧观念,成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菏泽地委、行署的办法是,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下江南,上胶东,开眼界,换思想,还让一些县乡领导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留学”。在此同时,他们还大胆干了一件最难的事,按照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要求,本着能者上,不适应者下的原则,撤换了一批干部。有人说干部外出学习是“公费旅游”,不愿意下的干部派说客、生枝节,闹腾了那么一阵子,但这些关口都闯过了。
各级领导有了商品观念之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搞商品经济没经验,他们就很自然地打破了旧的用人观念,不管是干部、工人、农民,不论年龄大小,谁能干就用谁。每年利税三四百万的菏泽服装总厂,三个主要领导都是工人;坐过牢的农民李凡聪,是个化学专家,在菏泽市沙土乡办起了一个酿造总厂,当厂长,搞发明,弄出个国家二级企业来,他生产的酱油世界闻名,人称他是酱油大王。26岁的王鹏当了菏泽针织厂厂长。菏泽塑料棉织综合厂厂长、书记,因为能干,60多岁了还让干。原来每年亏损1000多万元的菏泽化工总厂,换了两个按“左”的干部框框不能用的能人当头,很快就扭亏为盈了,工厂还被评为地区企业标兵。
为了解除能人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多出人才,菏泽地区还规定了一些土政策。比如,是工人的,给干部待遇,包括退休待遇在内;本人和家属是农民的,可以转为城市户口,等等。
实事求是胆就大
凡事敢于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就能解放,胆子自然就会大起来。胆大只要不胡来,遇事心里就有主见。
从实际出发想问题,菏泽人还破了一个旧观念,过去一直认为只要生产上去了,经济就能上去,现在看来不尽然。他们认为光重视生产、重视办工厂、种好地,不重视办流通、建市场,仍然是白费劲。于是,他们和办生产一样办起了流通。走市场经济的路,搞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又成了他们的新观念。他们提出把培育市场变为政府行为和全民行为。“七五”期间筹集资金5亿多元办市场,仅专业批发市场由5个增加到32个,买全国、卖全国。货一通,生产就上得快,资金也搞得活。单县单城镇因为办起了一个全国性的蔬菜市场,农民种一亩菜收入5000多元。菏泽地区的皮革市场、帽子市场、兔毛市场全国闻名,不知有多少万群众参与,也不知富了多少万人家。全地区专业化区域经济已有265个,覆盖3000多个自然村,参与农民达150多万人,占全地区劳力总数43%,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20元。全地区个体工商户有8万多个,大小企业有5万多家。
观念一变,黄金万两。1984年以来,菏泽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和山东省的平均水平,8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多,去年达到75.4亿元,加上农业总产值,有152.7亿元;财政收入由55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9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