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西部口岸戍边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9
第2版(要闻)
专栏:新疆军区边防纪行

西部口岸戍边人
本报记者 王 标
戈壁瀚海中,不见缓缓游弋的商队,不闻悠扬的驼铃,只见国际列车风驰电掣般飞越欧亚大陆桥,穿行于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卡玛兹”载重车队轰鸣着驶入西部各边贸口岸,来自独联体中亚诸国的客商,挟着大小包裹奔往伊犁、博乐和乌鲁木齐。
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守卫的六千四百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八个对外开放的口岸。边防军人用青春和汗水熔铸起这些口岸的安全和繁荣。
阿拉山口,我国西部最开阔的边关,欧亚大陆桥横贯其间。这是个著名的风口,每年八级大风要刮一百六十天以上。狂风来时,天呼地啸,飞沙走石,人根本无法直立行走。停车时若是忘了拉上制动闸,几吨重的汽车可以顺风倒行几百米。当铁路延伸到山口时,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某连官兵们执意要为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出一份力,接受了铺设电缆的任务。施工时,狂风震天撼地,官兵们全都跪着抡镐挥锹,硬是掘出一条长达两公里的电缆沟。
近年来,新疆边境地区商贸热持续升温。红其拉甫边境会谈会晤站的边防军人们,主动为中外双方传递供求信息,牵线搭桥,促成了大宗活畜交易。副站长刘勤说:“我们为几千只牦牛、马和羊提供了交接场地,热情接待了外商。打那以后,外商经常来求助中国边防军人。”
伊犁地区向哈萨克斯坦出口玉米二十六万吨。货场上,玉米堆积如山,装卸力量严重短缺。外贸人员十分焦虑。边防部队官兵闻知后,匆匆赶来装车,解了燃眉之急。
各口岸人流货流日渐增多,中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显得愈益突出了。红其拉甫边防站翻译李培龙,有段时间竟成了口岸各单位都得借用的人物。霍尔果斯会晤站派出自己的翻译人才,为这个口岸办起了俄语培训班,专学俄语商业用语,每期三个月,场场爆满。
帕米尔高原,冰封雪盖的中巴边境线上。每当巴方哨楼供给中断陷入困境时,新疆军区边防部队的运输车就会冲破暴风雪的阻隔,送去煤炭和罐头食品。
红其拉甫口岸虽然已有四十多个国家的人员出入境,但海关设施十分简陋,没有专门的候检室。高原天气多变,时而烈日当空,时而雨雪交加,在室外等候办理过境手续的外国宾客,栉风沐雨实在苦不堪言。
边防部队官兵看到此番情景后,赶紧找来两顶帐篷,建起一个遮风避雨的外宾休息室。我们掀开帘子一瞧,里面炉火正旺,茶壶哧哧作响。长桌上摆满图书杂志。翻开留言簿,英、日、阿拉伯、乌尔都各种文字风格迥异。一位名叫丽萨·勃朗格曼腾的瑞典人留言:“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日子,外面正下着大雪。然而这里面正是春日。”巴基斯坦商人阿赫塔尔·侯赛因将一首小诗留在了这里:“一个朋友像一座强固的塔,一个朋友像一首令人愉悦的歌。当友谊的金带把心联结,我们多么幸运!”
前不久,一支德国登山队远征帕米尔,在国门附近意外受阻。在他们置身荒原一筹莫展的时候,边防某团司机白安军热忱相助,驱车四百多公里,将客人平安送到南疆重镇喀什。巴基斯坦保德·汗议员入境观光,不料在红其拉甫口岸发生高山反应,血压升高随即晕倒。经军医陈延军抢救脱险。他对中国边防军人救人危难之情由衷感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