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老九”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28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老九”的选择
践之
知识分子,自从被赐名“臭老九”以后,总是“破帽遮颜,运交华盖”,难以挺起腰来。前些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叫得很响,知识分子额手称庆,觉得似可扬眉吐气了;然而,实现这美好的口号却不那么容易,那赐名“老九”的深层影响实在太深,以致积重难返。
现在,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商品经济浪潮滚滚,大有奋进之势,令人欣喜。可不少“老九”们却动荡起来。一些中青年“老九”,或教书或搞科研的,均先后脱离自己的专业,转入商界,另奔前程;就是年纪较大的“老九”,虽未到退休年龄,也争取提前退休,以便另展宏图。这些“老九”辈,何以年轻的要走,年老的想退,为什么这样不安分呢?
是想“脱贫致富”吗?还是经济效益的诱惑力太大?经探询,乃知有以下情由:某校一位青年教师,有机会转到经济部门工作后,收入一下子长了百多元,大大领先于干了几十年的在岗“老九”。这冲击波自然折射到“老九”群,使大家喟叹不已。还有的青年“老九”,转业从商,一两年间就大发起来,出门常招呼小车,进高级饭店,气派非凡。还有位搞科研的“老九”,辛苦磨蹭半年,写出的科研论文得奖金200元,他喜滋滋回家报告这一喜讯。岂料,他的一位在商业部门工作的女儿,却笑了起来:“这算什么,我给别人介绍一项业务,一次就得信息费800元,顶得上你几篇论文了!”女儿的一番话,使这“老九”的热望忽地冷了下来。这物质的、精神的刺激,使那些老实劳动了几十年的“老九”们,也不免心潮起伏,谋求变革饭碗,离岗而去。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是“清高”自守的,崇尚“安贫乐道”的传统精神。现在却敢于破这保守传统,从“安贫”意识中跳出来,力争脱贫求富,这不能不说是现代商品经济的魔力,时代浪潮的影响。是否可以说,这乃是历史的进步?
对此现象,如果客观地看,好的方面是,经济搞活了,人才需要流动,便于各展其能,以利发展创造;从反面看,“老九”们不安于本业,如果都想跳槽,对整个科研、文教事业将大大削弱,于国家于社会的发展都不利,长此下去,更有潜在危机。
经济发展,人才交流是必然规律。怎样选择职业,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但社会毕竟要有分工,各行各业都要有人去做,为社会做出贡献。长于搞经济的,可以去发挥所长;缺乏经济才能的,不必舍长求短,留在专业岗位上勤奋努力,钻研创造,仍然大有可为。近来,政府毅然作出英明决策,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已给予重奖,在知识界正引起强烈震荡。
面对商品经济的强劲旋风,“老九”们应该怎么办?恐怕还是因才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好。如果,你有经商理财的优异才能,不妨到经济领域去闯荡,开创一个局面;倘若,你只是长于做学问、搞科研的一块料,可不必抛开自己的志向和爱好,为追逐一时的功利,去扮演一个蹩脚的角色。从长远看,一个发展进步的社会,总是要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掌握了有用的知识永远是珍贵的财富。在改革大潮的今天,机会总是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