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说“茶杯上的把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8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说“茶杯上的把儿”
宋志坚
关于“真话”的文章,我也曾作过一些,意思与张雨生同志的《话说真话》(载于1991年9月6日《人民日报》)基本吻合。我认为“真话”不但要出乎真心,而且要合乎实情。其所以然,不想再去重复。但读了李庚辰同志的《真话与真理》(载1992年1月6日《人民日报》)后,却想再说几句。
李文打了个比方:“我眼前有只茶杯,茶杯上冲我这一面有一个把儿。在我看来,说‘茶杯上有一个把儿’是‘符合实际’的;而坐在我对面的客人就看不到茶杯上的这个把儿,从他的角度讲,说‘茶杯上没有把儿’才‘符合实际’。在此情况下,我想,我说‘茶杯上有个把儿’与客人说‘茶杯上没有把儿’,都是说的‘心口如一’的‘真话’”。
我想再说的,就是这个“茶杯上的把儿”。
茶杯上明明有一个“把儿”,客人看不见,如果他说:“我看见了茶杯上的‘把儿’”,这是说谎,有奉承和迎合主人之嫌;如果他说:“我没有看见茶杯上有个把儿”,这就是真话,不但出乎真心,而且合乎实情。但客人说的不是“没有看见”,而是“没有把儿”,不管他有多真诚,他说的也是假话,因为不合乎实情。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小孩儿说皇帝“什么也没有穿”,这之所以是真话,就不仅因为那小孩确实“没有看见”,而且因为那皇帝确实“什么也没有穿”。按照李文的逻辑,什么也看不见的盲人,要讲真话,是否就得说“什么都没有”呢?
“有没有看见”是一码事,“有没有把儿”是另一码事。“有没有看见”反映的是主观感觉,没有看见就说没有看见,这符合主观感觉的实情。“有没有把儿”反映的则是客观实在。因为没有看见而将实有的“把儿”说成没有,这就是以主观感觉来代替客观实在了。而且,只要你说的是“有没有把儿”,而不是“有没有看见”,那么,其真假就不能以你是否真心而只能以客观实在去检定。鲁迅说,凡事实,靠发少爷脾气是没有用的。这句话,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茶杯上有一个把儿,看见的“我”说“有个把儿”,没有看见的“客人”说“没有把儿”,李文说此二者都“符合实际”,这显然是将主观感觉的实际和客观实在的实际混为一谈,而像李文所说的那样,陷入了“此亦一是非,彼也一是非”的相对主义的泥潭。李文又说,此二者“都有片面性”。这就更使人不解。如果茶杯的一边有个把,另一边有个疤,看见“把”的“我”说:茶杯上只有“把”没有“疤”,看见“疤”的“客人”说:茶杯上只有“疤”没有“把”,这可以说 “二者都有片面性”。然而,在李文的比方中,“我”说的完全符合事实,“客人”说的完全不符事实,如此各打五十大板,说“二者都有片面性”,似乎也不太公道。
真话不但要出乎真心,而且要合乎实情,是否就将真话等同于真理呢?我以为也不能这样看。茶杯有个把儿,我没有看见,就说“没有看见”,但不轻易说“没有把儿”;我看见了,尽管不合我的心意,但我还是说“有个把儿”,这叫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是探索真理的完整过程,也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常言说的“讲话要实事求是”,张雨生同志说的“实事求是的真话”,我以为都是这个意思。茶杯有个把儿,我就说它有个把儿,谁也不会认为我就发现了真理。真理是从许许多多的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说话要“句句是真理”当然勉为其难,但事实并不等于真理,如实说话,却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高难度”的或“不恰当”的“真话标准”。
真话要出乎真心,因为真心是实情的主观映象。在“真心”与“实情”之间,实情是第一性的。判别真话与假话的标尺,应当是唯实,而不是唯心。只想宣泄内心的情绪而不顾客观事实的人,很难想象他们能讲出什么样的真话。诚如李庚辰同志所说,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中国,或许句句发自肺腑,然而,他们的那些攻击,例如攻击中国“蔑视人权”,“践踏人权”等等,能说句句是“真话”么?
我已说过,我与张雨生同志的意见基本吻合,但也不是完全一致。例如他认为真话要“没有片面性”就未必得当。李庚辰同志指出这一点是对的,对于提倡说真话也有实际意义。但李文对张文的批评,实际上也否定了张文说的真话要“符合实际,不夸大,不缩小”的意思,只承认真话要出乎真心。鉴此,我不揣浅陋,借着李庚辰同志提供的“茶杯上的把儿”,写了上面这些话,与李庚辰同志商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