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鱼儿永在水里——读《苗得雨诗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8
第8版(副刊)
专栏:

鱼儿永在水里
——读《苗得雨诗选》  
  宋垒
一部金色封面的厚厚实实的《苗得雨诗选》赫然入目,令人陷入遐想。
苗得雨同志从14岁开始在《鲁中大众》报发表诗歌。不久,山东《大众日报》发表了他的诗歌专辑并撰文介绍,称他为“孩子诗人”。1947年初,延安《解放日报》发出电讯《十四岁的孩子诗人——苗得雨》。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从此传向全解放区,再传向全国。
1956年出版的《苗得雨诗选》,只是薄薄一本,41首诗。那年他25岁。现在他还不到60岁,却已有45年“诗龄”。这一本《苗得雨诗选》收入的诗歌,几近原有的10倍。两者对照一下,便可大体看出苗得雨的成长过程。
他的初期诗作,燃烧着一个农家孩子朴素而真挚的热情,反日、反蒋、反奸、反霸,歌唱翻身的喜悦,歌唱解放区蓬勃的农村生活。那些个性鲜明、带着火焰的诗,激励着人们去投入当时激烈的斗争。随着他生活经验的丰富、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和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他后来的诗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了,语言虽似平易,但字字句句均从肺腑中流出,诗中常现新意,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示: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耐人咀嚼,有时以睿智使人深思,有时寓庄于谐引人入胜。杜牧说过:“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庄充书》)
我爱读苗得雨的诗,也许是由于我年轻时也喜爱民歌,后来又常从他的诗中得到共鸣。他的诗,一开始是歌谣、快板体;其后又采用解放体、自由体和新格律体,但仍然坚持向民间学习,坚持深入生活,坚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正确方向,而不是闭门造车地“表现自我”。当然,他的诗是写自己切身感受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总是“小我”和“大我”结合,在诗人的“我”中,常常鸣响着时代的、人民的声音。究其根源,盖由于他自始至终是一个人民的儿子,而不是在人民之外或人民之上。
一生不也就是此愿?
鱼儿永在水里。
——《划》
近些年,有的同志沉醉于“表现自我”论,甚至请出黑格尔来作辩护。其实黑格尔虽是唯心主义者,却是位辩证法大师。在他的名著《美学》中,他主张抒情诗应做到“特殊”和“普遍”的结合,反对只表现诗人狭小的自我。这和今人主张“小我”和“大我”结合,或提倡诗歌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等等,是有一致的地方的。
45年来,苗得雨同志笔耕不辍,已发表了2000余首诗作,出版了27本诗文集。我们热望苗得雨同志沿着正确的文艺方向继续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