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边境人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2
第2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边境人家
本报记者贺广华新华社记者温闽
翻过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波山口,沿陡峭的盘山公路骤然而降,掩映在苍山翠谷中的边境门巴人家,便定格在我们的变焦镜头中。
这里是藏语“美妙”之地的西藏错那县勒布区,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素以中印边境要塞著称于世。
盛夏的勒布,林木葱茏,清泉淙淙。勤劳好客的门巴族人民世居于此,过着祥和安宁的生活。我们踏着青草步入贡日乡政府所在地的门巴村落,只见家家户户门扉紧闭,冷清得出奇,不禁有些纳闷。
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窸窣声。寻声望去,青稞地里人头攒动,此时正是收割时节。一位身背大捆青稞的中年汉子迈着沉甸甸的脚步朝我们走过来了。他叫旺堆,问明来意后,热情大方地领我们上他家去做客。
旺堆家的房子是典型的门巴建筑。一栋石木结构的三层小楼,最上层三面通风,用于放置干草、猎物及木材;二楼住人,储存青稞、小麦;底层则圈养牲畜。
“我家五口人”,身材瘦小但显精干的旺堆笑嘻嘻地介绍说,“大女儿外出打工去了,二闺女在地里收青稞,三丫头正念小学。”
环顾旺堆的家,屋角是卡垫和棕叶铺的床,靠窗有一个铁皮开膛炉,收音机、手表、闹钟和用彩照装点的像框放在木柜上,屋里大部分空间则堆放着粮食。
这位门巴汉子自信地对我们说:“吃穿是不用愁的。托政府的福,种了六亩地,养了四十头牦牛,近年来每年收入至少四千元。”不过,照旺堆讲,他家在村里只是一般而已。
告别旺堆家,我们在村里转悠了一阵,想找乡政府的干部谈谈,被告知全上县里参加物资交流会去了。我们来的真不是时候。虽说如此,当我们在这昔日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里看到了精耕细作的块块梯田;在这被称为“饥饿山谷”的地方目睹了堆积如小丘的一袋袋青稞、小麦;在这世世代代用松明子点灯的僻壤边陲眼见了电灯;在这从前无人识字的地方听到了朗朗读书声……我们欣喜地感到,文明进步亦如山风拂谷,早已吹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