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上海二纺机科技兴厂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上海二纺机科技兴厂纪事
本报记者萧关根
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把深化改革比做一张“硬弓”,将科技兴厂当作一辆“快车”。他们不仅练就了拉“硬弓”的功夫,而且掌握了驾“快车”的本领,将高水平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与先进国家的产品比高低。
1985年,日本大阪国际纺机展览会,二纺机的FA503型细纱机首次露面;1988年,北京国际纺机展览会,二纺机展出新产品FA507型细纱机;1989年,日本大阪国际纺机展览会,二纺机的FA509型细纱机引起轰动,1991年,德国汉诺威国际纺机博览会,二纺机的FA511型细纱机又出了风头。每次展览都招徕一大批国外客户。“七五”期间,全厂出口总值以190%递增,1991年又比上年增加17%。
高投入带来高效益
“高投入→高技术→更高产出→更高效益”,这是二纺机科技兴厂的思路。
二纺机的高投入首先是资金的投入,同时又是高水平技术力量的投入。在上交利税每年以20%递增的前提下,提取税后利润的65%作为生产发展基金,按7.2%的平均折旧率(其中设备折旧按13%)提取更新改造基金,按销售总额的2%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三项基金合计,“七五”期间共投入自有技改资金6884万元,平均年递增45%;1990年投入又超过2771万元,占当年销售总额的8%,1991年投入4046万元,比上年增长46.6%,1992年将超过5000万元,加上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技改投资额接近2亿元,可以再建一个二纺机。
资金投入是基础,人才开发是关键。二纺机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技术力量方面有远见且不惜工本。1988年以后,他们每年都要招收50多名大学生;还向社会公开招聘78名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岗位上即能独当一面;先后选派17名大学生到一些大学深造,有12人已学成回厂,成为科技兴厂的骨干力量。他们还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七五”期间,经考核,全厂技术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提高了一级。
足够的资金和高水平的技术力量,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技术改造准备了条件。他们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引进了多种先进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完成了420多项技改项目,推广应用了60多项先进技术,初步形成了数控机床加工、特种工艺加工和产品检测三个装备系统。1990年,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设备原值占全部设备原值的32%。
以产品开发为龙头
科技兴厂就是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将科技变成现实生产力,生产高水平的产品推向市场。二纺机提出以产品开发为龙头,带动科技兴厂。1987年以来,每年开发7种新产品,新产品产值率每年都保持在68%以上。
二纺机有超前的市场意识,在前几年出现的“纺机热”中,他们居安思危,没有等到老产品滞销就抓紧开发新产品,细纱机产品已做到设计试制、生产鉴定、小批生产和大批量生产“四代同堂”,而且形成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满足国内外用户的不同需要。
在连续4次参加了国际纺机博览会之后,二纺机加紧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1989年开发的高速纺丝机卷绕头,只有127种零件,净重270公斤,售价15万元,比传统的细纱机产品少600多种零件,减轻重量5700多公斤,而售价却高出5万多元。
1990年4月,二纺机被批准成为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4家重点应用工厂之一。自主开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管理系统”,已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鉴定,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