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初圆“特区梦”——河南省改革开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3
第2版(要闻)
专栏:

初圆“特区梦”
——河南省改革开放纪事
新华社记者赵德润郭献文
“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几年前,对内陆的中原人来说,似乎还是个遥远的梦,而今,随着思想冲破禁锢的牢笼,这个“梦”已在古老的黄河之滨开始化为现实。
在郑州西郊,原来的一片荒岗之上,一个建筑风格新颖、道路整齐宽畅、厂房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新城已初具规模。这就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房健一见面就兴奋地介绍,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这里转入了开发建设高潮。截至6月底,半年时间转让土地1360亩,相当于前三年总和的5倍多;4月份以来,开发区平均每两天半有一个项目立项,四天半有一家企业建立。目前,已批准成立工业企业5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5家,协议利用外资1350万美元。这些企业人均年产值都在10万元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这里已成为郑州市和河南省“对外开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综合改革试验”的窗口。
不久前,深圳一位客商来河南,点名要到漯河市洽谈合作项目。客人们对这里投资环境相当满意,很快谈成了项目。为首的陈总经理说:“想不到,内地形势发展这么快!河南有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优势,前途未可限量。”
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的商丘地区,已被省里确定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省委、省政府给予的政策是:“凡是外省搞活经济的政策和经验,你们都可以用!”
有了这一条,他们彻底打破了狭隘的地域商业观念,由为本地服务转向到国内外大市场上参与大流通、赚大钱。这样一变,连多年亏损的粮食部门,今年一季度也净盈利304万元。仅今年上半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10余家,合同外资近500万美元,境外输出劳务20多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由国家和省、市三级兴办的各类开发区、改革试验区、工业园区等已有20多处。在这里,沿海特区“敢试、敢闯”的改革精神,以及“按国际惯例办事”、“土地连片开发”、“一个窗口对外、一幢楼内办公”等成功经验,已经生根并结出果实。
今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洛阳市兴办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委、市政府当众宣布了三条政策:中央和省里给市里多大权力,市里就给开发区多大权力;市政府只任命管委会主任一人,其他工作人员全权由他招聘;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3年后完成目标留任,完不成走人。年轻的县委书记张和儒调任管委会主任之后出手不凡,他通过报纸电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层干部,一时轰动洛阳古城。最后通过三轮激烈竞争,从报名的600多名应聘者中选定了13名中层干部。这些人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4岁,几乎都是原各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尖子。有人就此发表评论:光凭这套精干的人马,开发区岂有不成功之理!
这些开发区、试验区,不像沿海特区那样遥远,它的启迪、示范、辐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豫西偃师县有个缑氏乡,唐代著名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就诞生在这个乡的陈河村。前不久,乡里集资565万元自办旅游开发区,依靠旅游业,半年多时间就收回投资200多万元。其决策速度、建设速度、收回投资之快,都堪与沿海地区媲美。
过去的农民一听说国家有建设项目,赶紧在土地上插小棍、盖小棚,以便在征地时索取树木、房屋损失费;如今,他们甘愿自己掏钱开发资源、兴办旅游区。他们的观念、眼光、气质、胆略,仿佛在一夜之间跨越了许多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