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不松动的螺丝钉——记北京卫戍区某部技术员张爱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不松动的螺丝钉
——记北京卫戍区某部技术员张爱平
周新民王成银
北京卫戍区某部技术员张爱平入伍22年,干的是普通平常的工作,但无论是当炮手、教员,还是当参谋、技术员,他都能把自己当作一颗螺丝钉,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1970年,张爱平入伍到军营,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时,他拿了三个第一,两个第二。张爱平想,凭这一点下连队时定能分到汽车分队。
然而,他到坦克连当了一名装填手。细心的指导员发觉了他的变化,送给了他一本《雷锋的故事》和一本崭新的日记本,并对他说,“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他渐渐地从指导员送的书中汲取了力量。
为了尽快掌握军事技术,他白天刻苦训练,夜里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学习文化。他用两年的时间,温习了初中的课程,学完了全部高中知识,还结合训练实际总结出了利用角度直接计算射击诸元的变型密位公式。
有一年春天,北京军区举行装甲兵大比武。当时只是二炮手的张爱平,临时兼任炮长,就以4发4中的成绩摘取了比武的桂冠。转眼到了张爱平入伍的第8个年头。他已经由二炮手、车长、排长成为师教导队一名培养骨干的教员。
张爱平担负四○火箭筒教学任务。对于从未摸过四○火箭筒的张爱平来说,“隔行如隔山”。他认真阅读了《射击学理论》、《气象学》等大量与射击有关的书籍,整理了近30余万字的教学笔记,并把装甲兵有关射击理论融到四○火箭筒射击理论之中,写出了《四○火箭筒射击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文,由他制作的四○火箭筒射击学理论教具还被军区评为第二名,当年他这个教坛“新人”被上级评为优秀教员。
正当他干得火热的时候,队里缺军体教员的消息传到了他耳里。他决心试试。有人听说身材矮小的张爱平要当军体教员,露出了怀疑的神情。张爱平不信邪,他说:“凡事都是人干的,别人行,我也行。”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体教员,他每逢节假日就到北京体育学院拜师求教。半年后他终于拿下了纵马屈体腾越、双杠侧立空翻下、单杠大回环直体空翻下等专业运动员才能完成的高难动作。
正在此时,一纸调令又把他调到了军务科负责技术革新。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张爱平来说,要搞科研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他像拧足劲的发条。他制定了详细的革新计划:一面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努力扩大知识面;一面跑院校拜师求教向科学王国冲刺。700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睡一个囫囵觉,没休一个星期天,眼睛熬红了,人瘦了十几斤。付出得到了回报,他与别人研制的《单兵多用途便携式帐篷》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四等奖。他用汗水和心血再一次筑造了一条成功之路。
1989年,在部队已奉献20年的张爱平终于确定转业了。正当他准备启程时,副师长敲开了他的门:“迎外靶场,需要一名责任心强、懂技术的干部去管理,我们看中了你。”他很矛盾。他早就希望能早日尽一个儿子的孝心,尽丈夫的义务和父亲的责任。但他还是服从了组织的需要。不出三天,他骑自行车来到了25公里外的迎外靶场。不到半年,靶场的设备重新焕发了青春,并又有2项发明申请了国家专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