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关于“高级中学本国近代史”(上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4-08
第3版()
专栏:

关于“高级中学本国近代史”(上册)
漆侠
宋云彬编著的“高级中学本国近代史”(上册),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而最主要的问题则在于:对于具体的情况缺乏具体的分析。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乃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因此,编写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抓紧这个主题,把其中每个重要事件,给以系统的深刻的本质的说明,才能使学生对于这富于内容的和充满了斗争的历史,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体认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方向。
宋云彬的“高级中学本国近代史”(上册),虽然把近百年史的主题提示出来,但却没有能够将其突出显现。试以本书“辛亥革命”章中的“反满势力大结合”一节为例,就可得到充分的说明。
这节的主题在于说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情况,应当指出革命派的阶级力量、政治主张、主要领导者的特点,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各个不同的派别汇成一个革命巨流。可是编者却没有围绕着这个重点来说明主题:一、对这次革命的最主要的领导者孙中山,编者只把他和康有为做了一个既不尖锐又不正确的对比,竟说两人“同抱救国宏愿”,而对他的政治思想却没有谈到;二、把章炳麟的姓名、籍贯、有没有“功名”都谈到了,也把他和康有为做了对比,……但对章炳麟这一时期的政治主张却没有多谈;三、把同盟会的入盟仪式、开会的次数都谈过了,但对于主张有所不同的各派别是在什么情况下结合起来,却没有谈到。因此,根据课本的叙述,我们看不出孙中山等代表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看不出革命派别之间的矛盾和革命力量的大小。因此,我们也就觉得,这章的结论称同盟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组织、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等等,都是缺乏实际内容的。
由此可见,这个课本是:堆积材料,罗列现象;重点不明;主题不清。
由此可见,这个课本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在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以课本上所表现的人物来说:由于缺乏阶级的内容,这些人物的活动,就成为孤零零的个人的活动,看不出他们是代表着什么阶级什么集团来进行活动;由于缺乏分析,对这些人物的作用也就不能够给以正确的估计。例如对林则徐,只称他是“禁烟运动中的一位先觉急进者”,没有指出他是地主阶级中少数进步分子的代表,是结合人民群众、坚决抵抗英国强盗的爱国主义者;对道光帝,只说“道光帝大为震怒,态度又强硬起来”,并没表明他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是代表着占有统治地位的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对内进行镇压、对外妥协投降的一个人物。
在这种情况下,课本也就不能够在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进程中,说明社会各阶级各集团的变化,从而阐明各阶级各集团的特性及其区分。
例如在“洋务运动”中,课本竟没有指出这一重大变化:在洋务运动中,代表着反动地主阶级的军阀和官僚,为加强其封建统治和封建割据,采用新式机器,开设工厂,主观上企图阻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却无法阻遏革命性最彻底的最有前途的无产阶级的产生。
例如对于戊戌变法,没有指出它是改良主义运动的高潮,也没有正确指出变法运动的主持者的阶级属性。早在甲午战争之前的一二十年间,上层士大夫间已经酝酿着改良主义的思想,到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战争失败的刺激,这种思想就愈加发展。康有为总结了这种思想,并使之做更进一步的发展,遂掀起维新运动的高潮。课本没有指出戊戌变法的前此历程,因此这个运动就成为突如其来的、缺乏历史根源的运动了。没有看出这种历史根源,也就不能确指戊戌变法乃是由一部分地主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主持的。
例如对康有为等立宪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就没有尖锐的正确的区分。由于康有为等所具有的阶级特性,有其资本主义的一面,也有其相当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仍然固执原有的政治主张,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以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为宗旨的革命派;因此在戊戌变法时期被视为进步力量的康有为集团,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时期里,就应当指为落后的、反动的、阻碍革命势力发展的政治集团了。课本不仅没有作这样的说明,而且把康有为和孙中山这样来对比,竟说他们“同抱救国宏愿”,不知道康有为所要救的国(国家政权)正是孙中山所要推倒的;而历史赋予人们的使命,正是要推倒满清封建政权。课本的这种错误,是极其严重的。
总之,由于编者对于具体情况缺乏具体分析,这个课本就没有清楚地表现出历史波浪和深刻而剧烈的历史变化,而成为许多琐碎材料的堆积和没有内在联系的现象的罗列了。显然可见,这个课本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对历史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中的需要的,深望有关出版机关密切注意这个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