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大决战》的史剧品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大决战》的史剧品格
赖大仁
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理应具有一种“史剧品格”,追求史(历史)和剧(艺术)的有机统一。既要求符合历史真实,再现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要求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感染力,要求集中概括,揭示历史的必然规律。
《大决战》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史剧品格的历史正剧。首先,影片遵循真实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原则来表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影片对三大战役的描写,既有史实作依据,同时又进行了某些艺术的概括加工,使矛盾冲突更为集中,事件情节更富于戏剧性,拍出了历史的真实氛围,拍出了大决战的壮阔场面和宏伟气势,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震撼力。在人物描写方面,影片运用历史标准,把人物作为“历史人物”来对待,力求写出人物真实的历史面貌和性格特征。例如对于林彪,并不因为他后来的叛党叛国而抹杀他在大决战中的历史地位,而是如实描写了他在指挥作战时的精明果断、智慧过人,同时也刻画了他恃才自负、不露声色、城府极深的个性特征,由此似乎隐约可见他后来发生变化的某些性格内因,显得很有历史感。对蒋介石的描写,也避免了一味丑化。影片不惜篇幅,写了他为“党国”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在中华门前为无力挽回败局而痛心疾首、声泪俱下,从而不仅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而且更真实更有历史深度,能引发人们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的深层思考。
其次,作为一部恢宏的史剧,《大决战》运用唯物史观来观照历史,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命运作出了符合历史必然性的解释。影片大致上从两个层次上揭示了国民党蒋介石惨败和共产党解放军胜利的原因。从表层看,无疑与双方决策人物谋略的高下相关。国民党一方无论是在三大战役的整体战略还是在某些局部战役的部署(如天津之战)上都不断失误,处处被动;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则在军事谋略部署上总是高招迭出,处处主动,如此对阵,胜负不言而喻。然而如果仅仅这样表现和解释历史,那就无疑是重犯了拉萨尔在《济金根》中所犯的唯心史观错误。在《大决战》中我们看到:国民党蒋介石的失败,除了决策失误等偶然性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已日益崩溃,统治阶级内部也已充满矛盾而分崩离析。我方恰恰是利用了国民党内部的深刻矛盾,才成功地实施了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与此相反,共产党人所代表的人民民主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它使党、军队和人民结成一体,同心同德,凝成巨大的战斗力,领袖将帅运筹帷幄,军队所向披靡,民众积极支前助战,胜利自然非我莫属。可见,大决战的胜负结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命运和历史规律。
如果说历史悲剧的本质在于写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那么历史正剧则要求揭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必定要实现的趋势和规律。《大决战》既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揭示了历史的必然规律,贯穿着深刻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因而具有一种可贵的史剧品格,给人们以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