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研究毛泽东文化思想的著作——读陈晋的两本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研究毛泽东文化思想的著作
——读陈晋的两本书
张桦
最近读到陈晋的两本书:《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毛泽东与文艺传统》(中央文献出版社)。关于毛泽东的书,近来出版甚多,大体两类:一是与这位伟人有过接触的过来人的实感性描述,或对若干史料的编集加工;一是专门研究毛泽东的思想诸方面如党建、哲学、军事等的论著,读者面就相应窄一些。二者各有所长,但于前者,人们读到一定程度,自不愿满足于一些轶闻趣事,就想深入一些;于后者,若说不出新话,似也难说是学术研究上的深化。这两本书,我觉得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两本的书名不同,侧重点有异,作者用功的方向却是一致的:从“文化”角度对毛泽东的“性格”做出解说。
这样,我们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毛泽东的文化选择,如关于人格道德、社会理想的建构,关于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的处理等。不过,对研究者来说,从毛泽东的言论著述中归纳、抽象出关于以上问题的若干观点,并非难事,难的是毛泽东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而不作别的选择;在同时代人当中,提出的文化选择模式很多,为什么独有他的选择对中国革命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这正是陈晋这两本书的深入之处。作者从毛泽东的历史文化观念、实践的需要、主体个性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化选择的方法和基点,进而把他一生对中国传统的吸收、运用、评价、改造,以及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努力,放到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分析,并概括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六个阶段:吸收与选择(五四前后),实践中运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理论总结(以整风为标志的延安时期),新的探索(建国前夕到“八大”前后),冲突徘徊(“文革”前十年),主客观的“背反”与迷误(十年“文革”)。这样的思路,使我们体会到,毛泽东的文化选择不是静态的,切不要做出以偏概全的简单概括。抓住这点,我们还不难从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乃至对同一种文化现象的不同评价中(如关于孔儒、关于《水浒》),看出共性的东西来。
比较起来,《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比《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更专一些,结构上也比后者协调、系统。作者在这方面充分调动了他的积累,分别从毛泽东阅读、品评和运用发挥古典小说、诗词文赋、神话传说、传统戏曲及其诗词创作活动中,来展示他的多方面文化性格:历史沉思、文化改造、浪漫情怀、挑战意志、诗家气象、文学观念等等,以及这些性格因素在他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透射反映。在这里,引出如何深化作为文艺家的毛泽东研究的问题。限于材料,人们围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以及双百方针的提出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可观成绩,但停留在这个门槛上是不够的。一个人的文艺观,一个诗人的胸怀,除理性表述出来的外,还包括他的欣赏趣味,创作风格和关于一些作品形象的直观判断,更明显的是,从个人素养爱好而言,毛泽东把他的艺术智慧、审美热情和文艺评论,更多地投向传统文艺。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我们获得的将是一个活生生的文艺家形象,一套由各个层面构成的充满活力的文艺观念。作者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历史和美学、人民性与封建性、雅与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几组框架中,论述了毛泽东的文艺选择。譬如,在“雅”与“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毛泽东的选择,一方面是规范的素养、理性的沉思、精练尚达的审美技巧,一方面是非规范的民间本色、直观的感悟、质朴随兴的情感传达方式;也就是说,既有传统文人的陈义高古,又有平民大众的通俗作风。作为文艺家的毛泽东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丰富性,或许就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由于是按体裁分章,在论述的观点内容上各章之间难免有交叉之处,如果是按观点分章节,或许更有益作深入系统的发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