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大决战》艺术特色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决战》影坪征文竞赛

《大决战》艺术特色琐谈
边国立
纪实,不拘泥于纪录。显然,总体构思的纪实性是《大决战》的风格特色,但又不可用“纯粹”的纪实美学眼光去衡量它。它是纪实性与浪漫性的大胆结合,是再现与表现的自然融会,是情节叙事与镜语表意的潇洒相间。这里,历史进程、战争大事件严格求实,各具神采的将领们以真名实姓纷纷亮相,长镜头航拍敌大兵团开进的气势汹汹尽收眼底……;这里,叙事中有抒情。攻克锦州后,毛泽东与肖三枫林抒怀;西柏坡夜晚,周恩来与朱德月下谈心……,闲而有致,情思深长;这里,实中有虚,虚中有诗。影片开篇收尾的冰河解冻、黄河奔涌,万马奔腾、汹涌向前,惊涛拍岸、旭日长城,写意大手笔中饱蘸诗情、寓含深意,充满象征、引人遐思;这里,技术被自由地运用于艺术的着力点。村头,那群众为我牺牲官兵裹尸撕扯白布发出的嚓嚓声,战场上,那负伤战士眼前幻化的鲜红色,那高速摄影拍下的这样的情景:农民大嫂送给小战士的围巾被爆炸气浪抛向空中,小战士尽最后一丝力气把手伸向空中,围巾却缓缓落在烧焦的工事木架上,飘啊飘。那同样是高速摄影拍下的美军顾问团撤离时似不愿走又不得不离去的身影,其变形、夸张手法的运用均恰得其妙。片中写实、写意、叙事、抒情融贯相通,将这片土地上的战事与情思、表层与意蕴绘成独具风味的挥洒自如的革命战争历史画卷。
宏阔,不仅表现全局。战争巨片,自然要有宏阔的战争景观。但编导们更清楚,这场中国土地上发生的空前错综复杂的大决战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影片结构不必仿套他人。如此广阔地域上的战争,就更适宜作散点透视图,而不可能“定点”于某个局部。于是,片中既有俯视全局的统帅部之间的斗智斗勇,有缘于三大战役自身的各部的结构特色,还在局部刻画上下了大功夫。既有万人厮杀的浩大场面,还在每部集中展现新保安之战那样的精细战况。大场面中又穿插了如我军官兵跳入冰河人架浮桥、敌军官在战事紧张时杀掉自己营中女官兵等动人心魄的细节。既有民工夫妇冒死支前那样的小事件从正面烘托主题,又有敌士兵丁小二反正那样的人物“特写”反衬主题,等等,使片中充满情绪动人处和视听刺激力,从而将战事与观众兴趣点结合起来,形成在总体上立足于史,又着眼观赏需求多样性的不拘一格的结构特色。
战争,不光有战火。《大决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又是巨大的历史进程。两大阵营间的全面较量,在片中得到不同程度表现。从人物塑造角度看,人、史并重,成为影片的一个突出特色。这里的史,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史因人活;人,是有历史品位的人,是历史的人格化。因为人物活了,有了生动的人物性格、心态、命运和矛盾,就有了动人的情绪和氛围,有了历史的鲜活感和纵深感。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在塑造好一系列正面人物同时,或画龙点睛或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批具有丰厚艺术审美价值的敌将形象。
《大决战》是一部立足于中国土地,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战争历史片。虽然,创造中还有不尽成熟处,但它毕竟将中国革命战争历史影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