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长篇小说《山帅》漫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0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长篇小说《山帅》漫谈
徐怀中
文学对于历史的关注,渗透着作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理解;区别于史书和一般回忆录的,则是它的文学性。充分地调动文学手段,以塑造富有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以及对历史环境的逼真描写,给读者创造一个体验和想象的空间,去参悟历史、参悟人心。这是我在阅读《山帅》(吴振录、邱恒聪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中所感受所联想到的。
《山帅》表现的是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的一段斗争生活。这正是中国的革命斗争开始寻找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之间结合点的关键时期。如果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都是仿效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夺取中心城市,把革命辐射到农村,那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走向井冈山,便是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史上,掀开新的一页。人民革命斗争和它的领袖人物,最富有历史的创造精神和无畏进取的气魄。就此而言,近十余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这种创造和进取精神高扬的时代,是代表亿万人民意愿、顺应历史潮流的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这样的时刻展读《山帅》,使我感触颇多。
当代精神的激活,使我们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则见出作家的艺术功力。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作为一个高瞻远瞩而又讲求实际的政治家,毛泽东的个性,形成于他长期地从事具体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主持过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过湖南农民运动,加上他的农民血缘和对中国乡村的深刻理解,使他完全不同于那些照搬俄国经验、只知高高在上指手画脚的教条主义者。他选择的以农民游击战争方式进行武装斗争,他为我军制订的宣传发动群众等一系列建军原则,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革命道路和人民军队的性质,显现出了他的非凡的胆识。性格就是命运,毛泽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从秋收暴动受挫、放弃进攻长沙的作战计划起,毛泽东就必须面对各种压力和阻力,在险恶重重之中求生存求发展——国民党反动势力的会剿和袭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自不待言,更困难的是来自党的领导机构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无情指责,工农军内部余洒度、陈浩等的窃心和分裂的危险势力,以及如何对袁文才和王佐进行精神上的诱导和降服。这期间,也有过毛泽东的大汾惨败,他率领的部队疲惫混乱,没有来得及收拾便被打散。毛泽东借《大风歌》和刘邦的故事鼓舞士气,重整队伍还不顾自家势单力薄、武器分外珍贵,送70条枪给王佐,取得其信任和协作,得以在井冈山休生养息……
中国革命斗争(包括井冈山时期)本身就是充满艰难曲折、跌宕起伏的,能够把它如实地描绘出来,便会引人入胜。但是,对于艺术作品,应该有进一步的要求,应该尽可能地放射出艺术表现力的光芒,在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和理解之中,为塑造人物形象、为发掘人物内心世界开放更充分的空间。譬如说,描写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忽略了他对于中国历史和历代农民战争的烂熟于心,是不是可以说因此就放弃了深化毛泽东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契机呢?好在《山帅》只是一个开场,两位作者年富力强,在随后的续篇创作中,一定会有更精采的发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