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九万里风鹏正举——洋浦开发决策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九万里风鹏正举
——洋浦开发决策纪实
新华社记者田川周长新本报记者鲍洪俊
18日,海内外关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30平方公里土地转让合同正式签字。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引进的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终于奠下了“基石”。海南经济特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
1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五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高瞻中国未来时指出:“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海南,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强劲大潮中孕育而生了。
抓住国际机遇,创办海南大特区的战略构想,使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块可供大胆播种的试验田,但一纸决议,并不意味着海南大特区的成功,更不意味着这块试验田里能自然育出良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充满希望却又极为困难的选择。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的海南,依然缺水少电、通讯不畅,财政收入还不到3亿元。同当年的深圳相比,海南不仅缺乏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而且兄弟省市、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竞相开放。海南特区这个“新生儿”一出世就面临着强有力的竞争。
海南大特区从一起步就处于十字路口,是照搬其它特区的模式,四平八稳,步入后尘,还是参照国际惯例,从海南实际出发,闯出一条大规模引进外资的新路来?
1988年,海南省委提出了海南特区发展的上、中、下三种选择:上策,就是将海南彻底推向国际市场,成为特别关税区;中策,即选择几块地方,突破现有特区政策,实施类似国外“自由港”的经济政策,以此作为龙头,带动海南经济腾飞;下策,即按部就班,死不了,但也快不了。海南特区决策者审时度势,选择了中策,而首选目标就是洋浦。
2洋浦,在任何公开出版的地图上连针尖大的标识都没有的地方,但它的贫穷却名闻海南。洋浦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一个半岛上,遍地黑乎乎的石头,满目干巴巴的仙人掌,“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当年被皇上流放到这里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发出“北船不到米如珠”的感叹,百姓生活困苦,每年收成不够半年粮。洋浦人祖祖辈辈脸朝瘦地背朝天,时至今日,人均口粮也不过150多公斤。
然而,在海南决策者心中,洋浦则是海南特区腾飞的“龙头”。这里有天然深水良港,可设26个深水泊位,最大泊位可达10万吨级,专家评价为“中国少有,世界难得”。这里又地处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地带,靠近国际海运航道,可以发展成为国际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搞中转贸易大有前途。整个洋浦地区地势平坦,土层薄,地下为深厚的岩石,工程地质条件优越,是建厂兴市的上好用地,附近还有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
洋浦这块宝地,有识之士早就相中了。孙中山先生就提出过建洋浦港。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提出在全国建200个万吨级泊位,洋浦港就位列其中。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开发洋浦议而不决,几上几下,但始终没有动土,原因很简单:缺钱。据行家们介绍,开发一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搞简单的“五通一平”,就要2亿元人民币;开发几十平方公里,办工业,盖楼房,没有上千亿元是下不来的。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对于财政收入仅几亿元的海南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怎么办?难道还要让这块宝地继续沉睡下去吗?难道还要继续让海南靠全国的援助过日子吗?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机遇,海南的决策者们深知:丧失机会,就等于落后,就等于贫穷。海南再也不能等了!海南省委从海南的现实出发,认为“筑巢引鸟”,不如“引鸟筑巢”,确定了“引进外资,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补偿”的洋浦开发方针,人称“洋浦模式”。经过多方接触,商定由实力雄厚的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总承包,开发经营30平方公里土地。初步原则为中方在开发区内行使统一的行政和司法管辖权,外方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货物、人员、资金进出自由,实施类似国外“自由港”的经济政策。
然而,前进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1989年3月,“洋浦模式”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洋浦开发再度搁浅。
在改革开放已经使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时候,本不该再付出这样的代价。如果没有这场风波,洋浦如今已是机声隆隆,海南特区也许以更加崭新的面貌令世人刮目相看。
3洋浦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晴雨表。洋浦的前途,决定着海南特区的未来。洋浦开发区的命运,一直得到中国决策者的关注。1989年4月,始终关心着海南特区进展的邓小平同志在一份关于洋浦的报告上明确批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1990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海南特区考察。在谈到洋浦问题时,他说,引进外资成片开发的形式,不少国家都采用。这种成片开发,纯属商业性行为,完全是在我国法律、法规有效管理之下,不存在损害中国主权问题。1990年3月,李鹏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宣布:我国政府对洋浦开发持积极支持态度。时隔九个月,李鹏总理又来海南考察工作,再一次指出:“要通过洋浦的开发探索成片开发的路子”。国家主席杨尚昆、副主席王震、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许多领导同志都十分关心洋浦的开发,肯定“洋浦模式”。从1989年下半年起,全国人大视察组、全国政协视察组先后多次来海南视察,考察洋浦开发的准备情况,并对海南引进外资成片开发的模式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海南省委、省政府邀请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就洋浦开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可行性论证,结论是:“成片开发建设洋浦是推动海南经济特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洋浦模式’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建设海南制定的方针、策略,也是海南在多年实践中找到的一条适合全省经济发展的途径”。
三年孕育,一朝破土。邓小平同志今年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如春风化雨,几近夭折的“洋浦模式”得以重生。洋浦开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几件大事之一,终于被提上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1992年3月9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办公会议,决定批准海南吸收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洋浦地区3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
“洋浦模式”作为一条新的思路,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洋浦开发区一下子由外商开发经营30平方公里,投资上千亿港币,实行比我国现行的保税区政策还要灵活、优惠的政策。无论成片开发面积之大,引进的外资规模之巨,还是开放度之高,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都是史无前例的。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序幕已经拉开,高潮即将到来。海南人正以其智慧与实干,开拓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新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