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后赶仙庄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0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后赶仙庄的故事
本报记者曹照琴任之
盛夏时节,我们去山东省昌邑县后赶仙庄采访。途中,一位同车的大嫂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记者时,像见到了自家人一般,忙不迭地自我介绍说:“俺就是后赶仙庄的,叫李秀琴。俺庄的党支部书记叫李晓春,就是他领着全村人过上了好日子。”
谈起后赶仙庄的情况,大嫂的话匣子打开了:“俺出去真自豪,人家一问俺是哪村的,俺就大声说是后赶仙庄的,人家都羡慕。俺庄的人穿得漂亮、整齐,挺精神,尤其是那些闺女。”她还说:“俺是种地的人,以前成年到头挣不着几个钱,现在是月月拿,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好事情。”
来到后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院落,一张张开朗明快的笑脸,一看就知道这里农民的日子过得富裕、舒心。进入村招待所,室内的装修、设备简直够得上“星”级水平!我们不禁有些纳闷:这样的村子,为什么还叫“后赶”?
在同村领导班子成员座谈时,我们问到了“后赶仙庄”名字的来历。党支部书记李晓春稍稍沉思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这个村的人祖祖辈辈受穷。有一年,村里突然来了一位仙人,撒下一些五谷,当年这里的百姓获得好收成。于是,人们想留住神仙,纷纷前往拜仙。然而,神仙转身就走,人们便在后面追。追呀,赶呀,没有赶上。神仙一去不回,百姓依然受穷,缺吃少穿,光棍成群。后赶村由此而得名。
讲完这个故事,李晓春激动地说:“后赶人没有赶上神仙,如今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赶上了党的好政策。”这个朴实的庄稼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开了窍。他自一九八五年当上村支书后,带领一班人抓住机遇,发展村办企业,几年功夫,硬是使一个穷得“叮噹”响的后进村赶了上来。四年里,他们组织力量走南闯北,学习省内外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新道道;调查市场行情,引进人才技术,更新设备,使村办企业上档次、上水平。后赶村办起了商标厂、商标机械厂,产品销往二十多个国家地区。他们还办了一个化工厂、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生产服装辅料。一九九一年,全村仅工业产值就达一千九百万元,利润二百八十万元,加上农业收入,总产值达三千五百万元,人均年收入达一千五百元。
过去神仙没有为他们做、也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后赶人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这是后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