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再造企业——理一理企业改革的思路(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1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述评

再造企业
——理一理企业改革的思路(上)
本报记者 王清宪 莫新元
“东方风来”,改革高奏新乐章。改革经过13年的探索,终于走到了1992年。随着《条例》的发表,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已成为全社会更广泛的共识。
再造企业,我们虽走过一段路,但仍有更长的路要走。
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找到了企业改革的目标
我们有一万多个国营大中型企业,这是比铁还硬的事实。但是,直至1985年5月,一位日本的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仍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
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我们的企业安逸地生活在政府的“襁褓”中。它们接受政府下达的各种指标,包括产品的品种、价格产量、销售方式;企业的一切行为,包括修建一个厕所,也要听命于上级部门。没有权利,没有责任,很难激发起进取意识。松散的管理、生产的低效率,不会影响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荣辱及收益。1979年至1986年全民所有制预算内国营企业上缴利税年递增率仅为0.13%。
企业只不过是社会生产的一个“车间”的现象一定要改变。然而,不是“车间”了,又是什么?1979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开始,国家有关部门规定“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要由企业主管部门综合平衡,统一安排”;企业改革进入承包责任制阶段,国家仍在有关规定中强调,企业不能“利大大干,利小小干”,利润仍不能作为企业经营的目的;一直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第一次提出“企业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用了整整5年的探索,才找到了企业改革的目标,这一目标在1988年通过的《企业法》及最近发布的《条例》中有了更全面、准确的阐述。
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改革开放,使我们看到了别人的长处。我们先是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继而又学习人家的先进管理,然而,在充满甘甜和苦涩的学习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只有在合理的机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国营天津空调器厂和合资天津裕丰工业公司,都是生产空调器的企业,主要经营者又同是一个人——现任天津空调器厂厂长。前者1990年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4.3万元,1991年前5个月亏损30万元;后者1990年人均劳动生产率达19.2万元,1991年前5个月获利336万元。
这位厂长痛苦地说,1988年他由裕丰工业公司调入天津空调器厂,干了三四年,付出的精力比在合资厂时要多三四倍,但仍找不到出路。在两个厂都任过职的三位厂级领导,座谈中向记者发问:为什么同样一位厂长,在合资企业就有所作为,在国营企业却举步维艰呢?
来自德国的格里希先生,在武汉柴油机厂当了两年“洋厂长”,卸任回国前,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不把企业微观经营活动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宏观管理联系起来考虑,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既然承认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而企业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应该按照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办事,让企业进入市场,企业的行为方式就得变;规范企业行为的运行机制也必须得变。
我们历史地选择了承包制,但承包制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新旧体制并存、交替的过程中,企业改革只能沿着磨擦最小的路径前进。
1987年5月,国务院做出推广承包制的决定,当年就扭转了效益滑坡的局面。实行承包制后的1987、1988年,企业上缴利税年递增率一下提高到11.33%。1989年初面临能源、原材料、运输、资金、外汇五紧缺,年末又遇到市场疲软,但由于承包制把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联系在一起,企业实现利税仍保持上升趋势。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有所增长,企业留利、职工收入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承包制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国家的双重身份——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6年来,我们经济经历了冷热颠簸,能够稳住局面并有所发展,应该说,承包制功不可没。
然而,作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向前迈进的一个台阶,目前的承包制带有新机制希望的晨曦,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旧体制的暮色。1991年开始的第二轮承包,由于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不少地方的承包基数灵活变通,投标、招标的竞争机制弱化,承包指标“一年一定”、“一年一核”的比例上升,出现了软约束、低责任、无风险的倾向。我们不应该苛求承包制。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目前的承包制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发表,使我国经济焕发出巨大活力。今年以来,各地积极进行股份制企业试点、落实企业自主权等,势头很好。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把企业制度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按照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再造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