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为他写下闪光的一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8-21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

  为他写下闪光的一行
高友林 郑秉伏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当露地栽培的各种蔬菜秧苗还在苗圃里“养育”,保护地生产的黄瓜、辣椒、西红柿等身价昂贵令人生畏时,一种营养价值高,价格便宜的蔬菜“津南实芹”捷足先登了。
“津南实芹”品质优良,经济效益高。不仅成品菜占领了天津、北京、张家口及东北、内蒙古等地蔬菜市场,成为天津市外销蔬菜的“拳头产品”,而且种子已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平均每亩增加收入300多元,年增社会效益6600多万元。去年,“津南实芹”新品种的研制在夺得天津市科技进步1等奖之后,又同时获得国家发明3等奖和全国星火科技4等奖两项大奖。这个新品种的第一发明人就是天津市津南区双港乡农科站站长何洪城!
1974年,何洪城走访菜农,翻阅资料,了解到芹菜是缓解早春蔬菜上市紧张的好品种。但当时国内种植的品种,产量低,抽苔早,粗纤多,抗病性差。他决心带领只有2名技术员的小小农科站攻克这一难关。经过12个春秋的田间实验和化验分析,到1986年终于培育出这个高产、抗病、适应性强、抽苔晚、实心的芹菜新品种。据专家鉴定和大量数字表明,该品种丰产性好,比其他品种增产30—50%,亩产高达5000—1万公斤。适应性强,露地、阳畦、大棚栽培均可,而且发病率降低94.2%,营养价值大幅度提高,其中葡萄糖含量增加5%,维生素C增加43%,粗纤维减少2.6%。
何洪城的成功,靠的是对农业科技的不懈追求。1951年,21岁的何洪城从保定农专毕业。60年代初,他被调往天津南郊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搞蔬菜技术推广工作。他不愿坐机关,主动请缨到双港乡南马集村蹲点,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住就是10年。
在这里,他建起第一个村级科技组,培训了一批农业技术员。针对生产急需,他引进和繁育了“津丰元白菜”、“武昌大红番茄”、“津研黄瓜”以及“京引33号水稻”等10多个优良品种。不仅使全村的蔬菜、粮食品种得以更新换代,同时也推广到全乡、全区乃至东郊、塘沽等地,面积达1万余亩,亩经济效益增加20—30%。使南马集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辐射基地。这期间,何洪城又帮助双港乡建起全区第一个乡农科站;并以南马集为样板,先后建起10个村科技组,培训3级农业科技人才200多人。他和他的伙伴们经过10余年拚搏奋斗,还成功地摸索出一条“科研、推广、经营、服务、发展”全程服务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解决了基层科研单位没钱搞科研的通病。
据统计,仅1990、1991两年间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津南实芹”、“白峰菜花”和“津南青韭”等15个名特优新蔬菜品种总面积达114.4万亩,销售良种30万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4.55亿元,农科站自身获经济效益40多万元。
1991年10月起,经国务院批准,何洪城作为对农业技术事业的突出贡献者,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和1991年,他所在的农科站也先后被评为市科技兴农先进单位和全国星火科技先进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