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我们对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4-14
第3版()
专栏:

我们对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的意见
宗家瑞 刘任成 郭柏年 陈梅竹
谢承仁 徐健竹 洪源 成庆华
集体讨论
成庆华执笔编者按:在本报编辑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参加会议的北京市六个中学的八位历史课教师对现在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提出了很多意见。本文就是根据座谈会上的意见写出的。
一九五二年七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赓序、王芝九编写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我们根据上学期实际教学的结果,认为这个课本是有显著优点的;但也应该指出,还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下面就是我们对这课本的意见。
第一,中国历史课程教学目的之一是要使学生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但“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分章的方法,是和这目的不完全符合的。课本共分以下五章:我国的原始社会;商——我国的奴隶社会;西周和春秋战国——我国的初期封建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前三章是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的,当然很好;可是后两章却又按朝代标题、分章,和过去旧的历史书籍没有区别了。
这样含混地按照旧的历史书籍的写法来标题、分章的课本,在教学方面会发生什么影响呢?那就是:很难教育学生明确地知道祖国三千年长期延续的封建社会各时期的发展大势。相反地,却极容易形成学生牢不可破的朝代观念,从而使他们把改朝换代当作历史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二,“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对祖国历史研究工作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在课本第一章“我国的原始社会”中有关这些问题的叙述过于简略。如关于古猿是怎样演变成猿人的,课本只简单地说“这种猿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关于猿人怎样演变成人,课本也只简单地说“‘山顶洞人’的骨骼已经和现代人类一样了”。我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发现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这真理科学地说明了人类起源的根本原因,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起有极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的材料正好是这一真理的具体说明。因此,我们在讲授这段教材时,就不但应该讲明“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在体质形态发展上的现象,更应该加重讲明它的原因,使学生知道人类的祖先为什么能由古猿转变成现在的人,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更进一步教育学生了解人类在对自然作斗争的坚苦过程中,劳动是第一个基本条件、是起了决定作用的——劳动创造了人类世界。可是这课本并没有充分说明这些问题。
第三,我国封建社会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在这期间,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起义的胜利或失败密切相关。课本在这方面的叙述也有问题。如讲到汉初生产的恢复,课本第四章第三节说:
秦汉交替时期,战争频繁,人民死伤和流亡的很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初年,各地人口稀少,经济萧条,甚至丞相只能坐牛车,皇帝也没法选用一色的马来驾车,在发生饥荒的地方有人吃人的现象。因此,恢复生产成为当时的迫切要求。汉高祖实行了减轻田税的政策,又解散了许多军队,奖励军人回乡生产。为了提倡农业生产,他同时实行了限制商人的政策,不许他们做官,不许他们的享受和地主一样。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这期间,生产恢复了。……我们知道,秦末由于统治阶级的残暴压榨,社会生产陷于停顿状态。农民大起义掀起广泛的反秦浪潮,秦政权终于覆灭了。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鉴于秦政权的覆灭和农民起义力量的伟大,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权,被迫不得不制定一些对农民让步的政策。这时因为农民大部分都得到土地耕种,阶级矛盾比较缓和,所以社会生产恢复,并且发展了。但课本对农民起义的作用一字不提,只把生产恢复的原因归结为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的统治政策;很明显,这是本末倒置的论断。
又如在讲到三国时期的经济情况时,课本第五章第一节说:
三国并立期间,为了保证军粮的供应,各国统治者都注意恢复农业生产。远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就招募农民在许(河南许昌)郊外屯田,第一年收获了百万斛军粮。他又把屯田和积谷的办法普遍推行到所属各州郡。后来魏国继续推行屯田,并在各地兴筑池塘,开凿沟渠。由于这些措施,再加上短期的安定,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就有了转机。……我们知道,汉末黄巾大起义被统治阶级残酷地镇压下去后,历史发展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较前此的混战好了一点,但人民的生活依然是很痛苦的。曹魏屯田制乃是在原有土地占有形态之外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它将无主的荒地强制性地分配给流民,而地租则是按照地主对佃农的剥削情况规定下来的,以至征收了全部产品的二分之一以上。课本只提出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一面,而没有指出“屯田部民”受到的沉重剥削,是不够全面的。
伟大的革命导师斯大林同志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示说:“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便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底行动,归结为国家‘侵略者’和‘征服者’底行动,而是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底历史,劳动群众底历史,各国人民底历史。”在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中,遵照斯大林同志的这种指示,范文澜同志说:“农民战争胜利的结果,出现了汉、唐、明三个大帝国,也就清楚的划分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反之,农民战争失败的结果,军阀混战割据,外族乘虚侵入,出现分裂或沦陷的局面。劳动人民的命运就是整个历史的命运,不看清这一件大事,等于忘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原则。”(见“关于中国通史简编”一文)根据这些论点,很明显,课本在某些地方是有“忘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原则”、“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底行动”的错误的。
第四,我国在古代阶级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族间的斗争和融合是经常不断进行着的。但课本在对这一问题的叙述上,有些地方也不够恰当。如在第五章第三节讲解五胡十六国的混战时说:
这些胡人王国的统治者只知道发动战争,进行屠杀和劫掠。对他族人和同族人,他们都用同样的残暴手段。羯人石氏王国吞并匈奴人刘氏王国的时候,各种胡人被杀的在五万人以上。汉人冉闵推翻羯人王国,实行报复,杀死各种胡人二十多万。经过长期的混战,黄河流域户口大减,农田荒废,城市残破,经济文化都衰落了。我们知道,民族斗争的基本内容是阶级斗争,它是由各族反动统治阶级扩大剥削面和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引起的。西晋末五胡十六国期间,各族统治阶级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而将各族间的残酷斗争挑拨起来的。因此课本的这段叙述,只提出羯人石氏、匈奴人刘氏、汉人冉闵等,没有指出这些人所代表的阶级,便很容易使人误认,这些人仿佛是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来进行斗争的。这样一来,便不能使学生清楚地体认到:这一时期因长期混乱而致的经济文化的低落,乃是由于各族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
第五,课本对历史人物的描写非常少,对历史人物的批判也多采取躲避的态度,而且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评判是值得商讨的。
如谈到王莽时,课本说:
(前略)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挽救摇摇欲坠的
地主阶级的统治,王莽做皇帝以后,首先就改革制度。
王莽的改制,主要的有下面几项:
一、王田: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私人
不得买卖,由国家分配给农民。
二、五均……
三、赊贷……
四、六筦(管):盐、铁、酒、五均赊贷、铸钱和名
山大泽资源的开采六种事业,都由国家经营。
王莽的改制建筑在空想的基础上,并且妨害地主、商人的利益,所以是绝对行不通的。王莽的改制曾给人民带来一些希望,但是结果还是让官吏、地主发了财,人民受到灾害。因此农民纷纷起来反抗。……王莽改制的时期,一方面是官僚贵族豪富兼并土地,另一面则又有许多暴富的大商人囤积物资,垄断物价,使人民无以为生。课本说王莽企图改制,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这是对的。但王莽的政策有极浓厚的空想成分和复古精神,如他想恢复上古的所谓“井田”制度,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所以他的改制,看起来是很激进的,也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希望,但行不通。其所以行不通,是因为王莽的改制是侵犯贵族豪富的利益的,也就是和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冲突的,于是在取得帝位以后,他就把自己所订的制度的主要部分取消了。所以,在王莽改制的过程中,农民的生活不但丝毫未得到改善,反而灾难更深,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就爆发起来了。
课本在叙述王莽改制失败时,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永远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农民问题是不可能由统治农民的阶级来解决的。如此,课本编者就给学生留下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可以想:王田制度和现在的土地改革不是一样么?六筦制度和现在的国营经济有什么不同呢?改制的各种内容都是对广大人民有利的,自然也就是被广大人民所拥护的,为什么课本说“王莽的改制建筑在空想的基础上”呢?为什么说改制只是由于“妨害地主商人的利益,所以是绝对行不通的”呢?当然,王莽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也就仍是模糊不清的了。
另外,在课本中有关史实的错误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在叙述方法上因为有些地方头绪紊乱、缺乏分析,也有些重要事件的叙述过于简略,因而给教学造成了不少困难。
所以我们建议:
第一,由于中国历史年代悠久,内容复杂,极难用简单的平列分章方式明确地表现出整个历史发展大势。因此,在体裁方面最好能增加“编”,作为最大的单元;然后再按编、章、节、目的层次叙述内容。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分期,应该根据范文澜同志在“关于中国通史简编”一文中所说的意见,把封建社会分作四期四编。这样编写的课本,无论在形式或内容方面就都能比较容易地做到纲举目张、系统清楚、重点明确。
第二,增加全书的序论。因为从课本的第一页就开始讲授中国历史的内容,没有一个序说,对实际教学是非常不方便的。改进的办法可根据毛主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的内容,仿效苏联A·B·谢斯塔柯夫教授主编的“苏联历史简明教程”中“序言—我们的祖国”的体裁,编写一章简要具体的序论,放在全书的最前面。在序论中,说明祖国历史的伟大成就以及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习历史和怎样学习历史等问题,作为全课程的学习指导纲领。以便使学生在课程的开始,就能认清祖国历史的伟大和学习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第三,课本虽已有若干幅历史地图和大事年表,但仍是不够的。为讲解的方便、备作检查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直观教学作用等,最好能够增加历史文物图像和各种附表。
第四,课本中没有每章或每节的总结和复习题。为巩固学生的学习和启发学生的思想,增加每章的总结和复习题是必要的。
第五,课本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根据,它的内容应该是用极其慎重的态度来处理的。“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的编写似乎对现存史源或研究成绩以至原则理论等各方面有时未能充分运用。所以对某些重要史实分析不够透彻,以致发生模棱不清、叙述紊乱或根本错误的现象。这样就很难表现出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也就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历史真相。因此在将来改写时,编者应深入钻研,把历史上的重要问题弄清楚,尽量肃清已知错误。
总之,中国历史课程的任务是非常重大的,“中国历史”课本的编写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希望有关领导机关要重视这个问题,从各方面帮助人民教育出版社作好这个艰巨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