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影视纪录片要换一换脑筋《异军突起》呼唤“异军突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影视纪录片要换一换脑筋
《异军突起》呼唤“异军突起”
陈光忠
纪录片反映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决定形式的多样化。政论片是纪录片的一种体裁和样式,优秀的政论片以形象化事实的雄辩和逻辑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振聋发聩、震撼人心的反响。可以说,纪录片是我国影视事业腾飞的重要的一翼。
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纪实电视片《异军突起》在全国各地引起热烈的反响。社会效应证明了“形象化政论”是有生命力的。
《异军突起》是纪实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创作者以独特的视点找出新角度,在大量“似曾相识”的材料中,提炼典型的事实加以剖析和印证,赋予内容以新的信息、新的问题、新的意蕴和新的感奋。新意和深度,是可视性的前提,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石。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严肃的命题中,全片闪露着幽默感,在艺术处理上是举重若轻,笑谈真理,朴实亲切。在总体上有一个较严谨的艺术构思和引人入胜的布局谋篇,全方位而有重点地反映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的大趋势;既真实地表现它的作用和意义,又客观地揭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片子的细节描写,见微知著所产生的深邃的思想底蕴,深化了主题,强化了感人的力量。如,反映郭凤莲向江苏乡镇企业学习,镜头闪现资料片当年全国学大寨的盛况;陈永贵同郭凤莲“铁姑娘”队并肩劳动;当年老英雄贾进财在虎头山抡锤破石和他那双厚茧的手。镜头重又回到今天:贾进财饱含热泪高兴地谈大寨办乡镇企业的神情;静静的陈永贵坟墓仿佛一个令人心灵颤动的巨大历史惊叹号定格在观众的心上。再如:韶山“毛家饭店”经理汤瑞仁答一位西方记者挑衅性的提问的细节等等,都是微中见大,耐人寻味的幽默改变了政论片的“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刻板面孔。
全片聚焦点始终对准乡镇企业的主体——人。人各有貌,人各有个性,一展乡镇企业家的风采。如:华西大队吴仁宝当年巧妙地把“资本主义尾巴”掩藏在“学大寨”的红旗下办起了地下工厂。靠小小腐竹进京“发家”的刘志华,不甘于中国农民永远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落后,为农民营造“乡间都市”。从泥腿子变成知名企业家的鲁冠球,要让老乡变老外,闯入洋市场……世界著名的法国大艺术家罗丹的《思想者》雕像,竟被请进靠炒瓜子起家的村办企业的门前。这支“异军”告别传统,走向现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当代“思想者”。
《异军突起》成功的艺术实践,是一次迫切而深情的呼唤:“影视纪录片要换一换脑筋。纪录片也需要异军突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