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钢铁业的危机感——冶金系统经济效益现状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6-10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钢铁业的危机感
——冶金系统经济效益现状调查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祖仁季钢辉翔李蓉
“老本”、“底气”是否够——冶金系统能否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今年年初钢材紧俏,钢铁生产高速猛增。今年一季度,全国钢产量达213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12万吨,相当于年产8600万吨的水平。今年1至4月,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都在10%以上,利税增长了2.65倍,其中销售税金增长1.01倍,利税增长1.71倍,这样高的速度,这样大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吗?中间有没有“水份”?
冶金部总工程师吴溪淳接受调查时出语惊人:钢产量和冶金企业利润的高速增长有很大的“吃老本”、“耗底气”因素。日本钢铁企业的折旧率一般都在8%,而我们重点企业的折旧率平均在6%左右;国外的固定资产值是变量的,而我们的固定资产值不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按不变量叠加的。例如在同一单位先后搞两座2000立方米高炉,1988年需8000万元,现在就需3亿元,现在的帐面固定资产单位,就把新高炉的3亿元与过去高炉的8000万元合并,成为固定资产的总价值。这种“鸡兔同笼”、“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使我们的生产成本看上去很小,但折旧率也随之更低。现在冶金系统的成本计算有很多“滞后”的方面,如年初进的库材下半年按当下价格售出,而成本却按上半年口径计算;年初外部的涨价因素,下半年才能在冶金系统到位,成本价也要在下半年才能提高。同时,冶金系统是用国家的贷款启动和发展自己生产的,全行业1991年末负债388亿元,每年需从利润中还本付息100亿元。如果满足于冶金行业的“高速度”、“大利润”,就会把国家提供给我们的“老本”吃光、“底气”耗完。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实效,瞅准薄弱点,继续狠抓经济效益的提高。
涨潮要防落潮时——钢铁战线能否避免1990年那样的滑坡?
客观、冷静地分析,钢铁企业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效益高,是由一些重要的外部条件促成的:
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强劲拉动。受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强劲拉动,一季度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26.30%,其中钢材增长20.2%。
二是由于涨价因素。为了避免流通领域多吃中间价,而让国家从调高价格中得到好处,钢铁企业强烈呼吁:专用钢材和大宗定货实行产需直接见面。
三是由于钢铁战线的上游行业价格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如煤价虽说放开,但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动力煤价并未真正涨上去;电力价国家目前还在控制;运价现在还未真正动;而钢材价却完全放开了,客观上促成了冶金系统的高额利润。
如果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更晚些时候这3个外部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刻,钢铁行业还能保持这样的赢利势头吗?冶金系统领导人显然看到了这种危险,多次发出钢铁战线要居安思危的呼吁。当钢铁企业去年和今年一季度走上新的增长之峰时,邯钢的成本否决经验还值得不值得推广?冶金系统领导人的回答是,不仅需要推广,而且这种推广更有现实意义。
挖潜更上一层楼——冶金系统能否在更高水准上扭亏增盈?
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在邯钢召开的“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现场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邯钢经验,各企业都要按照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国内同行业和同类企业先进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确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扭亏增盈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1992年我国地方骨干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1580公斤标煤,若达到邯钢1017公斤的水平,1年可节约标煤332万吨。1992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1188公斤标煤,如能达到宝钢807公斤的水平,1年可节约标煤1532万吨,地方骨干和重点钢铁企业合计可节约标煤1864万吨,折合56亿元”。
调查采访时,冶金部经济调节司一位负责人指出,在未来的市场上,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眼睛向内,降低成本,是一项长期的、紧迫的艰巨任务。
以国内先进水平作标准,如果进一步挖掘潜力,综合焦比在1992年的基础上再往下降低1公斤,冶金系统全行业就能节支2200万元。吴溪淳总工程师诚恳地说:目前,我们一是要抓住市场给予的机遇,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挖掘潜力,积累资金;二是有了钱不能吃光花光,而要加快技术改造,这是降低消耗提高冶金系统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这就是我们大力推广邯钢经验的根本原因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