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贷款:走入消费误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21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农村来信

  贷款:走入消费误区
河南方城农行 徐枫
贷款,作为一种有偿扶持的资金分配形式,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受农民青睐,贷款数额从小打小闹到逐年加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将贷款用于生产性投入的不足百分之五十,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了非生产性消费,而使贷款走入消费的误区。
一是超前建房要借贷。农民赵某,家底并不富足。当他看到别人发家致富盖起了小洋楼、砖瓦房时,心里也怪痒痒的,于是就到农行营业所、信用社贷款两笔计九千元,名为做生意,实为盖房子,不长时间就盖起了一座底上八间的小楼。房子倒是建好了,贷款却再也无力偿还,仅每年的利息清下来就一千五百多元,等于是他全家近一年的经济收入。这种情况在农村已不鲜见,许多农民不量力而行,草房变瓦房,瓦房改楼房,短短几年建房数次,资金来源主要靠借贷。
二是红白喜事、人情消费靠借贷。徐州某农村,春节平均每户的馈赠支出为八十点二四元,占春节消费的百分之四十。有的家庭每年仅此人情消费就花去数百元甚至上千元!某单位一临时工,为弄到一个转正指标,多方送礼达六千多元,其中贷款就占三千五百元。
除此之外,超生罚款、无钱医病、自费上学,甚至迷信、赌博等也靠借贷,贷款已渗透到非生产性消费的各个角落。
贷款,这个滚动的经济杠杆,一旦投向消费误区,伴随而来的是生产投入减少,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信贷资金正常周转难,银行信用社信贷资金吃紧。
造成贷款流向不合理的原因,一是银行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信贷人员在放贷时看情面、凭关系,违章贷款;二是贷户借贷用贷盲目,没有用好用活贷款,不理解“借鸡下蛋”、“钱能生钱”的真正涵义,致使信贷资金没有为自己创出最大的收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